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今年的双十一又开始了。
我问小L打算买点啥,她摇摇头:「没什么要买的。」
我有点惊讶。她补了一句:「我好几年没给自己买过东西了。」
我更惊讶了。
01 「什么都不敢买」
小L说,她也研究过为什么不爱买东西,可能和父母的控制欲有关。
她和父母住在一起,从小父母就喜欢翻她东西,翻过日记、课本、杂物。
在懵懂的年纪,她也不会说不,只是有时候会把门关上,不和父母沟通。父母认为「啊,孩子青春期到了,是一种叛逆的表现」。
等到工作后,她一再重申不要进她房间,但父母仍打着为她好、收拾的名义出入她的生活。
「最夸张的一次,我买了乐高的花,拼了一晚上。结果第二天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我妈觉得假花寓意不好,直接扔掉了。」
她苦笑着说:「从那以后,我几乎不买东西了。买了也守不住,没意义。」
「不过,我还有一个上锁的抽屉,里面有这些年的回忆,像是巴黎的钥匙扣、朋友寄来的明信片。要是这也被打开扔了,那我就真没招了。」
02 「把钱花光光」
我也见过完全相反的例子。
在里,有个叫弗兰克的大学生。靠打工(5万美元)和比赛奖金(15万美元),一年理论上能攒下20万美元,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
但事实上,他入不敷出。派对、请客、送礼……钱来得快,花得更快。
为什么呢?
图源:《致富攻略》,B站可以看~
因为他打小贫穷,妈妈去世后拿到每月800美元保险金,没有人告诉他要存钱。
花钱,成了他平复伤痛的方式,一种对童年匮乏的补偿。
每当抑郁或焦虑,他就用消费排遣情绪。因为他熟悉「穷」的感觉,反而对「富有」感到陌生、不安。
22岁的他,和15岁的他,在金钱这件事上,没什么不同。
03「我不配更好的」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
从小我就穿表姐的旧衣服。当然,衣服也不是真的旧,我也明白重复利用省钱的道理。
但久而久之,我养成一种微妙的心态:我不配拥有「新的」、「好的」东西。
遇到好的机会,不敢争取,拱手让人;
看好某个投资,又害怕「万一我错了呢」,不敢出手;等到事后得到验证,又懊恼当初为什么不坚持。
可怕的是,当你追根溯源,这些零碎的、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选择,背后都来自底层安全感、尊重感的缺失。
小L用「不买」来保护自己,弗兰克用「乱花」来安抚自己,而我用「退让」来降低风险。
表面看,我们在和金钱打交道。实际上,我们都在用金钱(或不用金钱)应对童年时期那些关于「拥有权、被尊重」的创伤。
伍尔夫写过「一间自己的房间」,不只是指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一个象征——一个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心理空间。
04 打破旧模式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提到一个概念:强迫性重复。
人会下意识地重复熟悉的模式,以为这样能修复过去的伤口。
结果却恰恰相反,旧伤口被重新打开,我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小L每次不买东西,都在强化「我守不住好东西」的信念。 弗兰克,每次花光钱,都在证明「我就是个穷人」的宿命。 我每次退让,都在告诉自己「我不配更好的」。
我们以为在保护自己,其实是在重复创伤。
那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
书里的心理咨询师洛莉,总结了改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看见自己的重复
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总在做某种重复的选择?
小L一想买东西,会想起「反正会被扔掉」;
弗兰克一有钱,就非得花掉才舒服;
我一遇到机会,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
看见这个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步,接纳:不急着改变,先和解
这一步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特别重要。
我们不用着急改变,而是先看看:不改变带来了什么好处?改变又会带来什么风险?
小L不买东西,尽管少了很多快乐,但也避免了再次失去的痛苦。
弗兰克花光钱,缺点是没有积蓄,不过他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安全的贫穷状态。
我不敢争取,虽然错过了机会,至少不用承担失败的风险。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悖论干预:当我们接受自己的现状,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不再是之前的无能为力。
接纳,是为了完成自我和解。
第三步,重建:小步尝试,建立新体验
当我们和自己和解了,就可以慢慢尝试做出不同的选择。
小L可以试着买一个小东西,放在那个上锁的抽屉里,告诉自己「这个,我可以守住」。
弗兰克可以试着把钱留下来一个月,看看「有钱」的感觉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
我可以试着在一个小机会上坚持自己的判断,哪怕只是一次。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因为改变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酝酿,又出乎意料的发生。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但他也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能觉醒。」
05
改变金钱观,不是为了变得更会赚钱或省钱。
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当你真正拥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你会发现,金钱终于回到了它该有的位置——
它是工具,不是枷锁;是选择,不是命运。
而你,终于可以自由地决定,要不要在双十一买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