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北极快航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直达欧洲,满载大约4000个标准集装箱,仅用20天便抵达英国费利克斯托港,标志着中国正式打通了一条连接中欧的全新海上大动脉——冰上丝绸之路。
这还是在进入挪威海域时,货轮遭遇强风暴“艾米”的袭击,为确保安全,采取减速避险措施,推迟2天航程取得的成绩。即便如此,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约40天)、中欧班列(约25天)以及绕行非洲好望角的航线(约50天)相比,北极航线将航程缩短了将近一半,相当于拉近了中欧之间的距离。
货轮在英国完成首站卸载后,还将停靠德国、波兰和荷兰的多个港口,覆盖西欧和中东欧主要市场,与中欧班列联合构成商贸通道矩阵。甚至可以说,中国“再发现新大陆”。
500年前是欧洲人主动推动贸易全球化而发现了新大陆,500年后是中国接过新一轮全球化火炬,勇敢破冰再次拓展新市场。
此次中欧北极快航,是全球首条常态化运营的北极集装箱班轮航线,意味着北极航道正式纳入全球物流链具有非凡意义。
货船在深秋9月底启航,10月抵达欧洲,意味着北极航道通行时间加长,商业价值大幅度提升,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极通信导航系统得到充分验证。
北极航线的巨大价值不止经济层面。
旧的全球化,依赖海运通道,关键节点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都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存在受制于他国的地缘政治风险。而北极航线主要沿俄罗斯北部海域航行,地缘政治环境相对单一,受国际局势影响较小。
打通北极航线,将使中国北方、北欧、俄罗斯远东地区、阿拉斯加等地的港口经济崛起,削弱新加坡、迪拜等传统全球化交通枢纽的地位;同时为开发西伯利亚资源提供机遇,为中俄北极合作提供抓手。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与俄成立合作分委会,成为航道规则的制定者,占据百年未有的战略主动,成为全球化的一方“领主”,参与格陵兰岛稀土开发、深化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在北极项目的合作,在北极经济圈的崛起中将获得巨大先机。北极不是只有冰雪,还有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
而且打通北极航线后,就为红海航线、中欧班列提供了中国直通欧洲的新贸易通道,任何妄图利用地理区位阻拦、中断中欧贸易的沿线国家,必定徒劳无功。
从打通北极航线来看,中国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正在酝酿成长。
因为很明显,中国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逻辑不同。
旧全球化的市场逻辑是“比较优势”,中国讲的是“优势互补”,将对方视为潜在增量市场,先以基建降低物流门槛,再以工业化产能培育当地需求,最后把本地消费回流到中国装备、中国电商、中国数字支付;或者将本地资源送到中国市场变现。而且中国具有西方国家、企业所没有的“长远目光”,能够不重视短期回报,进行“跨代投资”,用长期努力将“不利条件”改造为“主场优势”。
为了打通北极航线,中国至少已经投资120亿美元用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深水港的扩建(预计2026年完工)、两艘新型破冰船“雪龙3号”和“雪龙4号”,以及12颗北斗-3卫星提供的厘米级北极定位服务。
中国还通过购买俄罗斯能源(原油、天然气)矿产(铁矿、镍矿等)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未来,中国还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间,通过“冰上丝绸之路”第二阶段优先开发北极的稀土资源,目前已获得格陵兰岛科瓦内菲尔德矿床(储量达150万吨稀土)的勘探权。
美国则很难跟随。旧全球化的底层代码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已经锁定,是强者征服、殖民和掠夺,代表的是强权逻辑。
特朗普政府希望“强迫”格陵兰岛和加拿大成为美国的一部分,恰恰说明了旧全球化的霸权主义逻辑,与中国主导新全球化——共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完全不同。
特朗普难以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五十一个州,难以买下格陵兰岛,恰恰证明了旧的全球化已经入冬,正在走向终结。
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中国获得了直接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战略通道,增强了中国的全球资源调配能力,重塑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格局,更让中国从地缘政治上的“边缘地带”(远东),一跃成为新的全球北方“枢纽中心”(比邻欧美)。
当“冰上丝绸之路”与中欧班列、“一带一路”遥相呼应,形成亚欧大陆世界岛的物流动脉,中国将进一步为新全球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而且北极航线为欧洲提供了一条新的不受美国控制的贸易渠道,就像钱凯港和直通中国的航线为南美所提供的机遇一样——再发现新大陆,那就是欧洲人再发现欧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