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德国最近的迷惑行为。好好的工业强国,非要跟自己的能源过不去,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德国都做了哪些迷惑行为?
之前的“工业大国”
首先得说,德国以前是真牛,2010年之前,人家可是欧洲的“电力大亨”,不仅自己家的电用不完,还能往法国、荷兰这些邻国卖,妥妥的“能源供货商”。
那时候德国主要靠煤炭和核能发电,这俩玩意儿虽然被现在的环保人士骂得狗血淋头,但在当时,确实给德国工业提供了又便宜又稳定的“动力源”,也正是靠着这份底气,德国才能喊出“工业4.0”的口号,在制造业领域遥遥领先。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绿党突然就“炸了”,他们把核事故的责任无限放大,说核电是“定时炸弹”,又把煤电说成“污染大王”,反正就是俩字:要拆。
在他们的轮番造势下,德国政府居然真的拍板了:彻底放弃核电,逐步淘汰煤电。
这一决定,相当于给德国的工业发展按下了“减速键”,说是“倒退键”都不为过,10月25日,600千克炸药直接把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炸了,德国算是正式跟核能说再见了。
之前更夸张,2015年才建成的莫尔堡煤电厂,刚用没几年也被拆了,截止到现在,德国已经关停了17座核电站,60%的煤电站也没了,剩下的40%煤电加上一些新能源发电,也就够勉强维持民生,工业用电缺口大得吓人。
到2023年,德国彻底从“卖电的”变成了“买电的”,得靠法国的核电、挪威的水电、荷兰的风电过日子,但环保组织还不满足,觉得拆得太慢,非要把剩下的煤电站也一锅端。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德国搞的新能源发电根本不靠谱,风电得看风脸色,光伏得看太阳心情,一旦没风没太阳,就得靠天然气发电补窟窿。
结果俄乌冲突一爆发,环保组织又跳出来说“俄罗斯的天然气不纯洁”,坚决不让用,还说什么“冻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话说得,跟吃饭嫌筷子不好看就饿死自己似的。
没办法,德国只能转头买美国的天然气,可美国的天然气哪是那么好买的?俄罗斯的天然气是通过管道直接送上门,跟咱们在家开水龙头似的方便。
美国的呢?得先冻成液体,装上船,漂过大西洋,再解冻,这一套流程下来,成本直接翻了好几倍。
成本一高,最受影响的就是电价。2011年之前,德国工业用电每千瓦时才0.8元人民币,现在直接涨到1.9元,翻了一倍还多。
咱们中国的工业用电平均才0.7元,德国比咱们贵2.5倍以上。居民用电更离谱,是咱们的6倍,工厂开一天工,光电费就得比以前多花不少钱,企业家们能不心疼吗?
美国暴露了真正目的
德国央行的数据也说明了问题:近五年德国的资本净流出量是之前的3倍,每两家工厂里就有一家在琢磨着把生产线搬到国外去。
以前是咱们上赶着引进德国企业,现在倒好,巴斯夫、大众这些德国巨头,动不动就砸几百上千亿到中国和美国建厂,这不是明摆着吗?企业是用脚投票的,哪里成本低、环境好,就往哪里去。
可德国的环保组织还在那儿欢呼雀跃,说这是“去工业化的伟大胜利”,他们的理由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说非洲飞来的小红隼在森林里睡不着觉,是因为电厂太吵;说挖煤矿破坏了蚯蚓的家园;说高压线会让蜜蜂迷路。
这些理由听起来好像挺有爱心,但仔细一想,全是本末倒置,就像特斯拉的马斯克,本来想在德国复制上海超级工厂的奇迹,结果在德国折腾了两年,地基都没打好。
环保组织一会儿说工厂影响蛇冬眠,一会儿说违反鸟类保护法,马斯克大部分时间都在跟这些小动物“打官司”,换谁谁受得了?最后马斯克也只能认栽,对德国彻底失望。
其实这事儿往深了想,环保本身没错,但问题在于,环保不能走极端,不能为了保护一只鸟、一条蚯蚓,就把整个工业体系都拆了。
德国的问题,就是把环保和发展完全对立起来了,觉得只要是工业,就是破坏环境,只要是环保,就得放弃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公知们吹的“美国麻雀故事”:说华盛顿一只麻雀被高压线缠住,白宫下令全美停电一小时救麻雀,3.2亿美国人欢庆。
这故事编得挺感人,但现实中真这么干,那不就是傻吗?德国现在的做法,跟这个故事差不多,为了所谓的“环保”,不惜牺牲国家发展和民众利益。
中国的金山银山
反观咱们中国,就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咱们也讲环保,但咱们的环保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让野草长满工厂,而是让光伏板在戈壁滩发电,让风车在海上转起来。
这3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涨到25%,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被治理得服服帖帖,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三北防护林更是了不起,3174万公顷的面积,堪称“绿色长城”。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更是“领跑者”,全球80%的光伏板、60%的风电设备都是中国制造,咱们不仅自己用,还往全世界卖,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跑遍全球,既赚了钱,又保护了环境,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其实环保和发展,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德国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就是因为太偏执,把环保当成了“政治正确”,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他们忘了,环保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
德国的教训挺深刻的,它告诉我们,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得从实际出发,不能被极端理念绑架。
环保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拆工厂,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减少污染,用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成功也证明了,只要找对路,环保和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互相促进。
现在德国的工业正在慢慢“流失”,电价居高不下,民众怨声载道,而中国却在环保和工业领域双丰收。
这背后的差距,不是运气,而是理念和选择的不同。希望德国能早点醒悟过来,别再抱着极端环保的理念不放,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