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青春最飒的英姿——“青马工程”学员与他们所钟爱的事业
创始人
2025-05-04 11:17:24

  【青春如是】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大漠风沙,在年轻的脸庞刻画出坚毅纹路;高原烈日,映照着建功西部的赤子之心……2007年共青团中央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历经十八载春秋淬火,在2025年迎来“成人礼”。

  一届届“青马工程”学员身在何处?晨雾缭绕贺兰山时,他们已在东麓的葡萄园测绘村民致富的路径;阳光爬上云贵高原时,他们的地质锤已在滇东北的矿藏处叩击大地;乌蒙山的大棚里,村民期待的育种良方,在布满茧痕的指尖调试成型;大凉山深处的教室中,带着党徽的身影,正为彝族孩童推开大千世界的窗棂。

  这些“青马工程”播撒在西陲大地的青春种子,早已在帕米尔高原的雪水中萌发,在塔克拉玛干的沙砾间扎根。这群新时代的“青春赶考人”,正在绘制一幅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画卷。

  “青马工程”全国班学员在重庆市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受访者供图

  王军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棘林观察果实成熟情况。受访者供图

  苏正民(左)在四川大凉山与受资助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葛谦在宁夏农科院质标所实验室测定葡萄酒香气。受访者供图

  高安勤(右)在贵州六盘水开展土壤—茶叶系统研究。受访者供图

  开拓者:在荒原开垦未来

  “北上广的实验室再好,也种不出塞北的葡萄。”葛谦说话时,指间掠过一串紫玉般的果实。远处贺兰山山色如黛,为晨光中的藤蔓铺了层温柔背景。

  “我爱做科研,喜欢葡萄酒产业,而最适合做葡萄酒研究的地方,恐怕就是宁夏。”这位宁夏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宁夏,扑向她所钟爱的“紫色版图”。

  北纬38度的风土,成就了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这是葛谦决定职业方向时,“最打动人心的、最甜蜜的因素”。

  西部的土地,为葛谦的梦想提供了广袤空间。“的确广袤,甚至空旷!”起步时,信心满满的葛谦发现,研究所里做葡萄酒研究的同仁非常少。“我选择了一条几乎无人指导的道路,一切都得自己试。”葛谦尝到了困难的滋味,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信心,“我相信,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好的老师!”

  踩着晨露、背着夕阳,葛谦扎入各地葡萄园,细致了解气候条件、葡萄品种、风味物质、发酵与陈酿技术。每年葡萄成熟时,葛谦奔赴100多个酒庄和产区,收集酿酒葡萄、土壤和酿酒微生物。“你看!这种本土酿酒微生物菌株,能赋予葡萄酒典型地域风格特色,使葡萄酒具有更好的花香或果香特点。”介绍自己的“宝贝”,葛谦如数家珍。

  历时7年,葛谦收集样本上千份,筛选出野生酵母菌种2000余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当地葡萄酒产区野生酵母菌种资源库,为宁夏葡萄酒产业菌种自主知识产权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优选出的“克拉通覆膜孢酵母YC30”等一批非酿酒酵母,呈香潜力俱佳。

  基于这两千多株菌种和授权的27件国家发明专利,当地酒庄和产区开始试用葛谦研制的本土菌种。橡木桶飘散出的香,能让世界品到中国葡萄酒的气质。一颗小葡萄,在西部土地上演了“紫色奇迹”。

  同样从“青马工程”科技班走出的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冯晶,与葛谦作出同样的决定——婉拒优渥条件,选择扎根西部。于他而言,放弃哈佛大学研究员的工作,回到母校昆明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无须过多考虑”。

  “我喜欢在西部做科研,我的科研工作也只能在西部做。”冯晶从事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其中“四稀金属”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含有稀土、稀有、稀散和稀贵这‘四稀’金属的矿藏,大多都在西部。西部有我的‘科研富矿’。”这正是冯晶扎根西部的原因。

  云南很多矿藏的废渣堆,都是冯晶团队的“宝地”。“废渣堆里蕴藏着珍贵的镓、铟等稀散金属。这些金属就像我们炒菜时用的调味料,每年全球产量都非常少,但没有它们,我们的红外探测器、卫星导航系统等就会失灵。”冯晶说,他的研究工作,就像是在西部矿山的废渣堆里淘“工业维生素”。如此细小,却如此重要!

  燃灯者:从被照亮到成为光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快递驿站,研究生苏正民留下过太多身影。他无数次在这里核对包裹单,沉甸甸的纸箱装着童书,定期翻越重重山岭,抵达大凉山海拔2500米的村落。那里有个温暖的名字——“阿依书屋”。“阿依”在彝语中意为孩子。

  苏正民也是个“阿依”,喜欢眺望远方、渴望大城市的“阿依”。这位从大凉山偏远彝乡飞出的“金凤凰阿依”,如今回到故土,尽己所能开展教育公益活动,帮助孩子们。

  “别人给我们一碗米,我们要回馈一袋米。”这是目不识丁的母亲教给他的人生信条。大学期间,他做了两件“小事”:献血60次,登记成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

  “是助学金的温度,焐热了我儿时的冬天!”苏正民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回馈国家、报答社会。他在2019年发起的“阿依助学计划”,至今已资助157名学生,建起十多个乡村书屋。累计筹集的147万元善款化作春溪,浸润着故乡干涸的土地。

  2022年,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大凉山支教时,他发现:教室的玻璃擦得再亮,有些眼睛依然“蒙着雾”。于是,他让孩子们每周做“新闻播报”,了解家乡和世界的动态;他告诉大家,人生有很多可能性,要相信自己、改变未来。当他说起自己三年级才听懂国家通用语言的故事,那些课桌下紧张交握的小手渐渐松开了。一个叫阿呷的女孩还打来电话,声音清脆如撞碎冰凌的山泉:“苏老师,我要超过你!”

  苏正民深受触动:美丽自信的索玛花,同时绽放在了大山深处和人的心中。

  报效家乡,也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安勤从小的志愿。“我从小就只有两个梦想,要么扛枪守卫边疆,要么扛起锄头建设家乡。”从选择学农到进入农业农村局工作,再到主动驻村躬身田间,高安勤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高安勤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敏锐地抓住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机遇,争取到资金支持后,带领村民从传统种植养殖模式中突围,开启了一条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建棚、搭架、菌棒脱袋、淋水管理,每一个环节高安勤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积极参与。让他难忘的是,72岁的浦回花老奶奶克服晕车困难,多次将新鲜香菇送往批发市场销售。“连高书记都这么拼呢!”她质朴的话语里,有对高书记的敬佩,也有对自己的鼓舞。

  “现在食用菌产业点燃星星之火,致富带头人成立家庭农场,创新利用刺梨果渣富硒技术栽培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更足了!”最让高安勤体会到自身价值的,是自己成了“光源”,帮助村民们从内心深处对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立志者:选择有远见的人生

  西部的苍穹,闪烁着年轻人理想的星光。

  在2024年“青马工程”高校班,苏正民把马克思17岁时写的人生志向贴在书桌前——“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青马工程”的学习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以后可以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开展公益事业。”在他看来,“青马工程”学员要做“播种机”,把理论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年轻人的心田。

  高安勤参加“青马工程”农村班时,经历了“特种兵式”的10天:为更好地完成调研和学习任务,每天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他特别感慨于关于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我更加明白了,什么叫做‘身’到基层,‘心’更到基层。”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鞋底总沾满泥土。那些关于调查研究的课程笔记,最终化作了田垄间深浅不一的脚印。

  葛谦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带到了“青马工程”的培训中,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学员。科研路上突然亮起的同伴的灯火,让她温暖,助她在微生物育种研究上有了很大进展。在学习调研中感悟到的科学家精神,让她更有动力投身自己的科研领域:“葡萄酒产业的宏大梦想,在培养皿里有了具体形状——菌群跃动的弧线,似乎正勾勒着‘当惊世界殊’的蓝图。”

  冯晶在“青马工程”组织的微电子所调研中深受触动。“看到光刻机的研发受制于材料,那科研瓶颈似乎勒紧了我沸腾的血脉,这正是我的研究领域啊!”他更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那些亟待破译的密码,一定要在红土高原深处找到!

  从实验室到矿山,从田间到课堂,“青马工程”学员的故事,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增添了西部发展星空的璀璨度。“这里没有‘躺平’的基因,只有奋斗的养分;这里没有温室的花朵,只有把根扎进风暴的胡杨。”如他们所说,他们正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成长,什么是有远见的青春。他们相信,当青春与西部大地完成这场盛大的光合作用,那些带着理想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不远的未来,成长为连片的森林。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4日06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奋斗华章 | 27年,她用匠心...   央广网南昌5月4日消息(记者刘培俊 实习记者冯铭宙)清晨的南昌车辆段检修库内,47岁的吴园梅俯身...
五四青年节|从这一课出发   如果有一种对话能穿越百年  它不一定靠文字  也可以靠一支舞  这一次  我们把镜头交给一群街舞...
文化中国行|国潮遇见科技,燃动...   这个五一假期,南京的夜晚被赋予了新的灵魂:  瞻园内,戏韵的婉转唱腔与光影交织;大报恩寺遗址的琉...
高原假日缤纷多彩 文旅市场欣欣...   “五一”假期,墨竹工卡唐加乡骑漂行活动举行,近30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体验了13公里骑行、4公里徒步...
劳动最美丽   3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身着水下训练服,在中性浮力水槽进行出舱程序训练。徐 部摄(中经视觉)...
这就是青春最飒的英姿——“青马...   【青春如是】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大漠风沙,在年轻的脸庞刻画出坚毅纹路;高原烈日,映照着建...
【读方志 游中国】锦官城启丝绸...   当北方驼铃回荡戈壁时  西南的巴山蜀水  正以蜀锦丈量世界  方志记载的蜀布、蒟酱、邛竹杖等  ...
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青春从无标准答案  却总能在选择中迸发光芒  有人以热血守护山河  有人以生命奔赴使命  有人以...
从技术“秀场”到产业“竞技场”...   小学生“玩转”机器人编程;大学生成立数字创新公司;技术高工开发智能软件……眼下,智能科技崛起,“...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从“象牙白...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从“象牙白塔”到“西部热土”——西部计划志愿者画像  新华社记者董博婷...
【大国工匠】张洪宾:百炼精车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进行型式试验。高铁飞速发展进程...
火热刷屏!致敬中国电影120年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年  从1905到2025  光影跨越一个多世纪  银幕上的中国故事愈发...
“五一”假期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   今年“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车出行规模继续扩大,多地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充电站一片繁忙。国家电网智...
全球连线丨重庆成为东南亚游客重...   “五一”假期,山城重庆迎来一波入境游“小高峰”。近年来,网红城市重庆,吸引了海内外关注的目光,马...
“五一”假期第三天 预计全社会...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五一”假期第三天,交通出行保持高位运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8...
筑牢维护亚洲安全稳定的基石(和...   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吸收“亲仁善邻”等中华文明智慧,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
解锁假期新玩法 各地特色文旅活...   “五一”假期,各地的文旅市场也精彩纷呈。多样的文旅体验点亮假期,为人们带来一场场难忘的欢乐之旅。...
坚守一线 各地民生工程建设按下...   “五一”假期,很多人在和亲朋好友一同享受闲适的假日时光,而与此同时,许多不同行业的建设者们仍坚守...
旅游+购物 外国人提着行李箱来...   今年以来,我国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五一”假期入境游热度更是不断攀升。有着“世界超市”美名的浙江...
新华社评论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揭晓,一批新时代我国各族各...
全球连线|“五一”跨境旅游热:...   “五一”期间,中越边境云南河口口岸迎来跨境客流高峰。越南游客从河口公路口岸通关后,搭乘动车奔赴各...
大市场 大活力丨为何要在树上种...   节日市场供应充足,品类丰富,其中不少都来自森林食物。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
非遗+戏曲+美食 “五一”在泉...   短暂的降雨丝毫不影响人们出游的热情。这个“五一”假期,许多景区迎来大客流。  福建泉州是古代“海...
新华时评|青年永进,中国常新   国家博物馆正搭建起一方青春的舞台,近期开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上,118个大学生创新项目亮相。...
“五一”假期,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人们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上参观。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赏景、购物、观影...
台胞假期写真:忙碌是事业发展的...   5月3日,浙江温州五马街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00后”台胞王美淳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她热情地...
生态美景、入境免签:外国游客“...   “这是我的幸福时刻。”德国游客Rita头戴遮阳帽,骑着小电驴在阳朔十里画廊飞驰。风扬起她金棕色的...
【好评中国·追光青年】“新农人...   青年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深入实施青年人才乡村集聚行动,吸引更...
我国应用无人平台远程开发的海上...   新华社深圳5月3日电(记者印朋)作为应用无人平台远程开发的海上稠油油田,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1...
【绣陇原风华 敬人间百业】每一...   每一线,都是奋斗的轨迹  致敬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是你们用双手织山河壮丽  编织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