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8月2日电(记者 王丰)又有多条“跨市地铁”要来了!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与东莞将有3条地铁线路实现衔接,连接深圳与惠州的地铁线路也在谋划,包含三市的深圳都市圈正朝着“同城化”方向发展。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日前受访时表示,目前深莞两地正推动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11号线北延与东莞3号线衔接,6号线支线北延与东莞1号线衔接,建成后可实现深圳与东莞的凤岗、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地轨道联通。
深圳是中国重要的科创中心城市,而东莞则是制造业重镇,两地之间日均有百万人次通行。三条跨市地铁不仅将给更多穿行双城的市民带来“同城生活”便利,也将重构深圳都市圈的空间逻辑和产业逻辑。轨道交通如同输送养分的毛细血管,将深圳的创新动能持续注入东莞的制造肌体。
2024年5月26日,首趟运行的佛莞城际铁路列车停靠东莞麻涌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内地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9座城市,其中内地9市大致分属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西都市圈,日均出行量超600万人次。
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到佛山吃顺德菜,傍晚去惠州看日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都市圈的“同城化”正在快速推进。
2024年5月,广佛南环、佛莞两条城际正式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佛肇、莞惠城际实现首尾相连、四线贯通,形成一条横跨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惠州5座城市的交通大动脉,实行“站站停+大站快车”的公交化运营模式,并被纳入最新的广州地铁运营图,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地铁”——“湾区1号线”。
“以前从佛山家里到广州的公司,每天往返5个多小时。现在我的通勤时间缩短了一半还多,又快又舒服。”家住佛山的谢先生切身感受到了“同城上班”的便捷和幸福。
2024年5月26日,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佛南环总设计师韩振江(左)介绍刚刚投入运营的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的设计思路。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种种信号表明,中国大都市圈正在进入“跨市地铁”时代。由地铁、公交化运营的城际铁路、高效换乘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等元素共同构成“跨市地铁”交通网络,让中国大都市圈内的居民“跨市如跨区”,也助力人才、资本、技术等市场资源要素畅通奔涌。
早在15年前,中国第一条跨市地铁——广佛地铁就已开通运营;上海地铁早在2013年就已开向江苏昆山;北京与河北“北三县”的跨市地铁正在建设中。目前,中国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在各自规划中,“1小时交通圈”成为不少都市圈的目标。
深圳都市圈的“跨市地铁”也近期频繁传来利好消息,深圳近期发布的城际轨道规划中,11条跨市线路(如穗莞深、深惠、深大城际)正加速建设。
各都市圈内部“同城化”进程加速的同时,都市圈之间的流动也正在变得更加顺畅。
广州市区沐浴在夕阳余晖之中(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深圳机场东站正在建设中,规划车场规模6台14线,深江铁路、广深第二高铁、深大城际铁路以及多条地铁等将在此交汇,旅客上楼可搭乘飞机,下楼可换乘高铁和地铁,所有中转最快可在5分钟内完成。
中铁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机场东站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空铁联运地下高铁枢纽站之一。从这里出发,半个小时可到广州都市圈的广州南沙自贸区,1小时可到珠西都市圈的江门,将成为大湾区的关键枢纽站点之一。
密集的轨道网,将高效引导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中国大都市圈内部以及之间快速、有序涌动,让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得以更充分地释放。
“人员流动实现高效化,产业整合必然走向深入,都市圈的协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将获得质的飞跃。”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