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伏出,暑气消”
但从出伏(8月19日)到秋分(9月23日),
这36天是下半年尤为危险的时候,
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为什么说这36天“凶险”?
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到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此时的人体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易被疾病“攻击”。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就是燥邪“偷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同时,出伏到秋分的这36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晚上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而身体就怕“一冷一热”。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比较高。
出伏后有“四防”
1、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到35℃以上的天气。时间有长有短,通常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出血、心梗等疾病发生风险。
2、防“秋燥”伤人:
秋季燥邪当令,因此秋燥最易伤肺,从而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
3、防“秋乏”扰人:
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4、防“秋补”胖人:
秋季很多人喜欢吃一些滋补的食物,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比如平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较多,以及肥胖、营养过剩,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人群,都不宜“贴秋膘”,小心滋补过度。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6点
1、吃得润一点
这个时节,饮食重点在于润,可以多吃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减少。
2、心情好一点
“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
3、喝水多一点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4、睡得早一点
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5、穿得暖一点
“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老年朋友。建议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如果晚上不是很热,也建议不要开空调睡觉。
6、通风勤一点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来源丨央视网综合CCTV生活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