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莲花山巅,“拓荒牛”雕塑以其奋力向前的姿态,凝固了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魂魄。历经45年的发展传承,这份精神激励着一批生长于特区、发展于全国、闻名于全球的企业日渐壮大。也是随着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让特区精神不囿于鹏城山海,正跨越千山万水,影响着我国的每一寸土地。
在海拔四千米的藏北高原上,一群“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平安人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他们积极履行保险保障的天职,竭尽全力地守护牧民赖以生存的“家人”——牦牛。
图为巴登求扎团队工作人员与牧民交谈。 何欣然摄
把深圳的“创新基因”种进高原牧区
海拔四千米的藏北高原上,几个身影正与一头强壮的牦牛“角力”。这不是竞技,而是平安产险西藏比如支公司负责人巴登求扎团队的日常——为参保牦牛佩戴“电子身份证”。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加大,牦牛养殖业也正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传染性疫病和自然灾害的危害最为严重,一旦发生,当地的牧民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为了保护牧民们的牦牛,政府和商业机构都在积极推广牦牛养殖险。保障的前提是需要对牦牛进行快速的识别。
在很多牧民的心里,牦牛也是他们的伙伴,不能随意伤害。巴登和团队耐心讲解:“耳标不是伤害,是‘家人’的保障档案,更是意外时快速理赔的钥匙。”依托耳标信息,最快当天赔付,让保障真正触手可及。
这枚小小的耳标,正是深圳创新精神在雪域落地的具象体现。“挺近最后一公里,不遗漏任何一户牧民。”巴登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足迹,是特区“拓荒”精神在新时代、新领域的生动延伸——为高原牧业“拓”出一条数字化、有保障的新路。
图为巴登求扎团队工作人员查看牧区牦牛情况。何欣然摄
图为巴登求扎向牧民介绍牦牛险业务。 何欣然摄
十几元的“安心”与“速度”
这份源自特区的“敢为人先”,化作实实在在的普惠金融温度。2022年起,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承担96%保费),牧民每年只需为每头牦牛支付6元,即可获得涵盖疫病、自然灾害等风险的保障。
借助“牛脸识别+电子耳标”先进的科技手段,平安产险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理赔流程繁琐、时效漫长的痛点,最快可以在接到报案后的24小时内完成理赔。截至2024年年底,平安产险比如支公司接客户报案2340笔,支付赔款1431.63万元,报案结案率100% ;案均理赔时效仅15.1天,较行业提升70%以上。
为了帮助西藏的牧民更好地了解保险知识及相关理赔的流程,平安产险还因地制宜地推出藏语版爱农保APP,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真正的做到了以人为本。
图为农险服务岗业务人员在公司办公。 何欣然摄
用 “较真” 服务续写出的普惠故事
“给牦牛建了档案,也是给咱们添了份保障!” 巴登团队的小伙子们,嘴皮磨破了也要跟牧民讲清楚。在藏北,信任比金子还贵,而他们做的,就是用透明和真诚搭起桥梁。
实际上,像巴登求扎团队的小分队还有很多支,他们为了能够精准地将保障送入每一户牧民家,逐乡逐镇摸排承保标的、登记投保资料 。秉持 “应保尽保” 原则,竭尽全力推动牦牛耳标的全覆盖,为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系上“安全带”。
图为“五公开、三到户”宣讲队在牧区开展政策宣讲。 何欣然摄
随着“五公开、三到户”的宣讲队走村串户:承保内容、理赔标准、补贴政策……样样晒在阳光下;农险服务岗的工作人员守在办公室,电话一响就往牧区冲。从深圳的 “时间就是金钱” 到藏北的 “服务快到心坎里”,变的是地域,不变的是把事办实的较真劲儿。
图为牧民向巴登求扎提问理赔标准。 何欣然摄
图为牧民用手机认真记录政策内容。 何欣然摄
截至 2025 年8 月,平安产险西藏分公司已为西藏全域的23 万头牦牛戴上了耳标,打钉率超95%。这些闪着微光的耳标,不仅筑起了疫病防控的屏障,更让 “普惠金融” 四个字,在海拔四千米处有了重量。
图为巴登求扎团队在平安产险西藏比如支公司开展日常会议。 何欣然摄
山海挡不住的精神接力
45年前,深圳的拓荒牛用铁蹄踏出了一条新路;今天,藏北的“平安人”用脚步丈量着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一枚枚闪亮的耳标,是深圳创新基因与敢为人先魄力在高原的结晶;是国家惠农政策与平安普惠金融实践的温暖交汇;更是现代养殖技术守护千年游牧传统的坚实桥梁。
图为巴登求扎团队在比如县白嘎乡最深的一处人家考察。 何欣然摄
就像巴登说的:“耳标虽小,装着的是守护。”
特区精神不囿于山海,平安温度必抵达人心。
文字作者:刘蒙青、何欣然、卫韦华
视频作者:李思佳、车宇轩、彭玮希、李紫菲
上一篇:英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