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过夏季强降雨发生时,积水内涝还是时有发生,这是什么原因?海绵城市又有哪些升级改进的空间?
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在9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工作。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有效地吸纳、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在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的同时,通过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家卓:海绵城市我们经常提到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首先促进雨水的下渗,滞就是缓排,慢点排,别一起排,净化利用,最后超出的部分再排走,这样减少了雨水齐步排对管网造成的压力。
专家表示,虽然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在加快。而近年来,我们不少城市面对的是极端短时强降雨和极端暴雨,应对的是超过设计规划的降雨量。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区域内排涝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排出雨水。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张辰:我们现在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端降雨会频发而且往往超过了标准。海绵体可以吸饱水,但更多的水落在海绵体上,海绵上面是不是会积水。
专家表示,目前“百年一遇”的强降雨逐渐常态化,然而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指挥仍主要依赖经验和静态预案,智能化决策辅助模型和系统应用不足,造成了面对突发灾害响应滞后。此外,不少城市的内涝治理项目,仅针对本辖区开展,缺乏跨区域、跨流域的整体规划,这也是造成目前城市积水内涝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各地在后续海绵城市建设中加快解决。
将“+海绵”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项目多领域
对于城市和中心区域防灾减灾来说,海绵城市建设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未来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海绵”“更韧性”呢?
目前,各地为了加大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纷纷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避免在建筑、道路、园林等设计方案确定后,再由排水工程专业去“打补丁”。
重庆市住建委排水管理处 叶金瓒:我们多维布局,充分将“+海绵”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项目多领域,破除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困局,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态势。
同时,面对极端天气增加、城市积水压力增大的情况,以往中小尺度的雨洪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极端灾害,各地必须要用更短的时间来保障海绵城市更快地落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家卓:各个地方要好好精准谋划,充分运用好中央政策的契机,把我们历史遗留的欠账逐步补齐。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科学地安排好建设时序,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先抓住主要矛盾,哪些地方是我们内涝积水比较严重的,我们先把它解决了。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各地虽然已经在加大财政、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但还是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是不足以满足城市未来需求的。对此,随着今年《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印发,各地目前也在加紧推进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江苏省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徐安朝:我们在投资保障上,将海绵城市理念系统性融入城市更新进程,积极探索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 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徐静 王一喆 李洪淼 扬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