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47分。今年夏天,一封来自湖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到了安徽霍山的金正林手中,是什么原因,能让妈妈胡奇卉说,儿子能参加高考就是个奇迹,也能让《人民日报》转发他们的故事?
事情要从2019年的夏天说起,那时金正林14岁,但却握着两张“通知书”:一张是中考全县第35名的成绩单,另一张是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书。
其实,在中考前,金正林就有类似感冒的症状,直到八月才确诊是急性白血病,父母就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可钱呢?家里早已掏空,一个深夜,胡奇卉独自哭了很久,最终用手机发起众筹。
没想到的事,两个小时的功夫,40多万元善款就迅速筹满了,连胡奇卉也不信,说“是不是自己弄错了?”
2020年,为做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家庭再次陷入经济困境,但爱心再次涌来,前后两次求助,28689人伸出援手,总共筹集善款589092元。
奇迹,就这样慢慢发生了。移植很成功,2022年秋,金正林回到校园,一家人生活步入了正轨。但这时,他们又做出决定:必须退回当年的爱心善款。
父亲回到工厂上班,母亲则摆摊卖包子攒钱。2024年11月,589092元全部退回原平台,那些曾经献出爱心的人们收到了一笔“被归还的爱”。
如今,金正林已踏入大学校园,这一家人,也把这份恩情化作更深的善意,登记器官捐献、定期献血、参与公益……把光继续传下去。
胡奇卉说:“欠债还钱,不值一提。”但他们却用行动传达着:他们被光照亮过,如今也想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