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门游玩
很多人会打卡拍照留念
悬崖峭壁、公路中央
海边惊涛、古建凭栏
……
网红攻略里数不尽的“打卡胜地”
正在将旅行变得危险甚至致命
警惕拍照“雷区”
勿为追求“出片”涉足险境
↓↓↓
攀崖拍照 脚下留神
不少人觉得站在悬崖、山顶或者高处,能拍出“凌空感”的照片或视频。
但这些地方地形复杂,狭窄的落脚点、突然的断层、隐蔽的裂缝,或是巨大的高度落差本身,都构成了致命威胁。打卡拍照时,一旦脚下不稳,极易失去平衡导致失足坠落。
大胆涉险
他们因拍照遇难
9月25日,四川甘孜贡嘎山那玛峰发生一起登山滑坠事故,一名登山者不幸遇难。经调查,这名遇难者当时解开了安全绳给同行队员拍照,后被冰爪绊倒,不幸发生事故。
2024年4月,印度尼西亚伊真火山口一棵“网红树”前,一名31岁中国女性游客拍照时踩到自己的长裙,坠入身后约75米深的峡谷中身亡。
此处“打卡地”在社交网络走红
出片安全提示
不要“越界”拍摄。不翻越安全护栏,不在悬崖边缘冒险。可站在安全区域用自拍杆延伸视野进行拍摄,避免发生意外。
登山行走时不拍照,拍照时不行走。请全程留意周围环境、人群,注意脚下。
不要擅闯未开发区域及废墟,谨防坍塌、跌落等意外发生。
公路大片 明令禁止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开始流行“公路氛围感大片”“电影感隧道拍照”,不少人为“出片”,冒险进入明令禁止行人通行的路段拍照。
殊不知公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极快,尤其在城市主干道、隧道、高速公路等,而且很多路段呈S形弯道,存在天然视线盲区,如果车辆转弯通过时遇到有人在拍照,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不少游客为了定格一张 “人生照片”,贸然驻足甚至穿梭于马路中央拍照。
近日有媒体报道,云南大理连接苍山之麓、直通洱海之滨的苍洱大道在网络走红,部分游客全然不顾身后路况,径直站在路中拍照。为保障游客安全,当地交管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自7月以来劝阻群聚路面照相2890余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第六十三条规定:“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出片安全提示
所谓“氛围感”不过是“精修图”,要克制住“到哪里都想出片”的冲动。
请勿在马路、隧道、铁路封闭区域拍照,不仅妨碍交通还非常危险。
车辆行驶中严禁危险摆拍,更不要把头、手伸到车外。
可使用长焦镜头捕捉“公路大片”的效果,提前规划好画面,在公路旁的人行道等安全区域内进行拍摄
水边机位 令人忧心
靠近水的地方也是“出片胜地”。为寻求最佳拍摄角度,一些人喜欢在水边、礁石,甚至攀登护栏拍摄,礁石区表面湿滑、锋利,下方常有潮沟和暗缝,极易被困或失足卷入深水,发生意外。
2025年夏,一名游客在福建漳州金銮湾海滩附近打卡拍照,由于海滩礁石刚退潮不久,表面湿滑且不易察觉,该游客不慎滑倒受伤,随后报警求助。
图源:东山融媒
出片安全提示
严格遵守景区设置的警示牌提示,不要擅入危险区域。
注意观察潮汐变化,不要独自在礁石区域行走或停留,警惕离岸流等风险。
建议穿着防滑鞋以增加稳定性,不要急切奔跑或跳跃。
古建取景 理性种草
最近,杭州六和塔景区的一处“拍照点”刷屏社交平台。一扇扇木框窗棂像天然的取景框,引得不少人排队打卡。
六和塔内部共有七层,其中二层拍照的人最多,一些人会模仿网上的拍照姿势,坐在窗框上。然而,六和塔的窗框宽度只有10厘米左右,窗外就是向下的塔檐,坐在窗台上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一张张火遍社交网络的美照,让千年文物在年轻人中活了起来。然而出片固然好,安全更重要,一定要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的引导规范拍摄。
出片安全提示
古建文物通常较脆弱,切勿为出片违规攀登、攀爬。
在允许拍照的区域进行摄影摄像时,请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使用闪光灯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设备。
牢记这几点 美景放心拍
观察为先:拍照前先花几分钟环顾四周,注意看警示牌、观察地形和天气,识别潜在危险。
遵守规则:所有护栏、警示牌都是生命防线,绝非摆设。
保持专注:拍照时勿忘留意脚下和周围环境变化,不在危险处嬉闹。
敬畏自然:不要和野生动物“贴脸自拍”,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最美的照片
是安全归家后带着微笑回味的那张
景色再美
也不能拿生命对焦
游玩拍照请提高安全意识
谨防意外发生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应急管理部、杭州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