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国首次在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上,实现多型号先进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训练。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隐身舰载机歼-35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跟随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首次走进航空工业沈飞机库,独家探访正在生产的歼-35。
首次走进歼-35机库 独家探访海上利剑
歼-35,是一款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的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的标志性装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介绍,相比于另一款舰载机歼-15来说,歼-35采用了高集成的设计,尽管体积变小,但信息化程度更高。
在实际使用上,歼-15和歼-35两型飞机都会上航母,它们会配合使用,形成体系化的发展。
未涂装歼-35A首次亮相 总台记者独家探访
在航空工业沈飞机库,记者近距离观察了一架还没有涂装的歼-35A。
歼-35A是一型多用途的战斗机,具备对空、对地、对海作战能力。作为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35A针对新的场景应用大量新兴技术,深入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和模式,实现快速研制、快速迭代。
在隐身性能方面,歼-35A外形非常简洁,但是简约并不简单,歼-35A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气动隐身的高科技和设计师的高度智慧。
“鹘鹰”的故事揭秘隐身战机的跨越之路
歼-35和歼-35A这对孪生兄弟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前辈,它并不是现役装备,却在中国航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就是航空工业沈飞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后来,该机被赋予了代号FC-31,军迷们也亲切地称之为“鹘鹰”。在航空工业沈飞,总台央视记者独家采访了这型飞机的研制者,一起来听听“鹘鹰展翅”的故事。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2012年10月,“鹘鹰”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沈飞成功首飞。它的成功首飞,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同时研制两款新型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同时,“鹘鹰”也为后来我们国家的新型隐身战斗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国胜,是当时参与“鹘鹰”研制的技术人员,他说,“鹘鹰”的立项是在2009年10月,由沈阳所与沈飞公司共同研制。由于研制周期十分紧迫,研制团队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在过程中采用了边设计、边发图、边制造的并行工作模式。
张国胜说,就是在那个年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飞机研发人才,为后续研制新型隐身战机打下了基础。
从三维设计制造,到隐身外形的塑造,每一项突破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而这背后,是一代代航空人憋着一股劲,蹚出的一条自强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勾画的未来战机
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中国航空工业是如何发展的?未来战机又将具备哪些特点呢?总台央视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来看看他勾画的未来战机。
在沈阳航空科技馆的展厅,记者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从歼-11到歼-15,再到如今的歼-35,他和飞机已经打了四十多年交道了。他告诉记者,如今,我国已经拥有歼-20和歼-35两款隐形战机了,在这背后,是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全链条的提升。
孙聪介绍,中国战机从歼-10、歼-15、歼-16到歼-20、歼-35,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但还是面临成本高、升级难的问题。为此,他提出模块化设计思路,把战机分成几个标准模块,发动机、雷达、航电系统、驾驶舱这些都能像积木一样拆装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