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逛夜市成为百姓休闲的重要内容。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特色美食,也成为抚慰“凡人心”最好的选项。然而,近来关于食品卫生问题的个别现象,却倒了消费者的胃口。
近日,“西安一烤肉店从泔水桶回收烤肉串,疑似进行二次加工”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开展调查:该涉事门店违法事实成立。目前,已责令其停业整顿,并作出相应处罚。
民以食为天!看似偶发的个案,再次提醒我们,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容不得任何一丝侥幸。
这起事件暴露出商家自律失守背后的逐利心态。据报道,此次涉事门店曾入选当地“必吃榜”。头顶光环却铤而走险,这种“表面合规”与“具体操作”的割裂,本质上是自律底线在逐利冲动中失守破防。当商家发现回收泔水食材的成本,能直接转化为利润,自律便一步步退缩妥协,直至崩塌。而一旦侥幸心理战胜了自律约束,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就会被彻底漠视,最终诱使商家“搬起石头砸坏自己的脚”。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要努力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预防”。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快速反应的举措值得肯定,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餐饮后厨操作隐蔽性强,传统巡查难覆盖依然是监管短板。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段,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有效确保监管即时、全面、无死角,助力食品安全防范工作提质升效。
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打击商家声誉,更有可能对行业,乃至城市形象造成巨大冲击。信任是易碎品,需要大家一起倾心呵护。构筑行业信任,需要标本兼治的决心: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企业敬畏法律,严格自律;另一方面,要形成共治合力,畅通投诉渠道、鼓励社会监督,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违法行为,进一步织密监管网络,以全社会的合力守护行业标准,才能让群众吃出放心、吃到安心。
(本报评论员王泽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