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义乌,正被描绘为一场稳定币的隐秘前线。
日前,有券商在研报中提到,在世界小商品中心中国义乌,稳定币已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
消息一出,业内沸腾。稳定币在义乌究竟是何种光景?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义乌国际商贸城腹地,穿行于640万平方米、数以千计的商铺之间,听到的却是几乎一致的回应:“不收”“不懂”“没听过”。
整整一天的密集探访,从箱包、五金到小家电、玩具,记者跨越多个区域,仅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捕捉到“收U”的微弱信号。即便如此,这家店主也坦言:小额订单不做。
稳定币在义乌,难道真的只是一点零星的火花?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只有零星商家说可以“收U”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记者从上海出发,先抵达义乌高铁站,后乘坐出租车再转乘地铁,全程花了约两个半小时,最终抵达目的地——义乌国际商贸城。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在于义乌国际商贸城正是义乌小商品集散的关键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商人,纷纷选择在此采购货物,随后通过国际物流将商品发往全球各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钦章 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钦章 摄
义乌国际商贸城共有五个区,总面积达640万平方米。记者下地铁的地方距离二区最近,这是一栋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的五层建筑,据说拥有8000余个商位,销售的商品包含箱包、五金工具、电工产品、小家电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钦章 摄
“老板来进货吗?玩具要不要看一下?”刚踏入国际商贸城二区,就有一位热情的阿姨迎了上来。见记者表现出兴趣后,她便带领记者前往一家玩具批发店。记者在向玩具批发店店长询问了几款产品的情况之后,将话题一转,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使用稳定币结算货款,然而,他摇了摇头,说:“那是什么币?我不清楚。”
随后,记者拐入了一家日用品店。这家店的老板娘刚刚送走一位黑人男性客户,她告诉记者,她不收稳定币,只接受客户用人民币或美元支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钦章 摄
当路过一家五金店,店里的男老板坦言:“稳定币的牌照都没开始发,怎么用呢?”显然,他对最近关于稳定币的新闻有所了解。记者继续追问:“有一些美元稳定币,之前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然而,他也摇了摇头,回答道:“我这里还没遇到过。”
“不收”“不清楚”“没听过”⋯⋯记者走遍了国际商贸城的一区、二区和三区,整整一天询问关于稳定币的情况,得到的普遍答复是这样的。
不过,在这里,稳定币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也有一家店主称:“可以收,但是小订单不做。”对于更多详情,店主不愿多说
这是在记者接连走访的几十家商铺之中,唯一一家表示可以接受稳定币支付的商铺。
显而易见,从调查的样本来看,这样的接受率似乎并不足以证明稳定币在义乌已经成为主要的跨境支付手段。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主要接受人民币或美元现金支付。通常情况下,客户会主动将当地货币兑换成人民币,以便支付货款。至于收款方式,有的客户选择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给商户,而有的商户则依赖货代公司来完成收款。
“一般情况下,客户都是通过货代公司付人民币给我们的。通常是客人自己找的货代公司,来跟我们来联系。我们交货都是直接跟货代公司对接,只负责将货物送到货代公司指定的仓库。至于货款的事情,我们也是跟货代公司对接。”一位义乌商贸城的老板娘如是表示。
当被问及稳定币时,一家货代公司在电话里对记者表示:“国内义乌、镇江、温州这些地方务实的人多,不玩虚的。别管大国还是小国,谁还不储备点美金,再不济也有点人民币,谁会用那种东西?”
当地协会:稳定币结算几乎没有
关于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情况,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记者捕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已经变得普遍,而在与初次合作的客户打交道时,一些商家可能出于谨慎,不愿意透露过多信息。
例如,在小红书上,记者结识了一位经营义乌电商群的老板。他透露,尽管一些商家可能会接受比特币、以太坊、USDT等作为支付方式,但这种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关系好的可以收,关系不好的也不会收。”
另一种声音认为,不排除部分义乌商家愿意接受稳定币支付,但这种商家的占比非常低,远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
“义乌市场里传统的商家较多,对稳定币的接受度比较差。”一名义乌人在小红书上吐露了她的切身体验。她拿自己举例,说:“我会拒绝,我对新鲜事物包容比较有限。”
她还透露:“义乌市场里的商户,每年很多被异地冻卡,都是因为收到不干净的钱。”
“目前确实有极少数跨境电商和部分传统跨境贸易商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一名跨境支付机构人士在微信里对每经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可能集中在非洲、南美等外汇环境复杂、传统银行跨境处理能力较弱(当地银行无法办理外汇兑换或处理时间过长)的国家和地区。
义乌当地相关协会人士通过微信告诉记者:“据我们了解的会员单位和非会员企业朋友中,使用稳定币结算的还真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这种缺乏实际背书的私人性质的加密货币本来就认可度不高,且也难以形成广泛流通。”
律师:目前稳定币无法用于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跨境支付
“目前稳定币是无法做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跨境支付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汪灵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直言,即使通过境外钱包收了稳定币,也无法将这笔稳定币兑换成法定货币汇回境内。
他分析,如果用稳定币来计价结算跨境交易,那么这一过程会产生稳定币与法定人民币之间的兑换需求。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为例,如果在中国设立的主体是买方,那么就需要将人民币兑换为稳定币用于支付;相反地,如果在中国设立的主体是卖方,那么就需要将收取的稳定币兑换成人民币,用于支付境内上下游、房租、纳税、员工工资等。
然而,在现行中国的法律和金融监管体系下,人民币与稳定币之间的兑换目前在境内被禁止。
假如企业选择通过境外钱包收取稳定币,而不打算将这些资金汇回国内呢?至于这种可能性,在汪灵罡律师看来,此种做法显然违反了外汇管理规定。“因为海关有货物出口,而银行没有资金入账,这样出口货物的物流和资金流就不匹配了。”
“许多小公司也一样做,只是你直接问,他不能告诉你。”这位律师向记者坦言。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北京盈科(义乌)律师事务所的吴燕飞律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她坦承,她本身是外贸行业出身,目前专注于处理涉外和加密货币类型案件。即便如此,她对稳定币在义乌广泛使用的观点仍持怀疑态度。
吴燕飞律师指出,尽管在义乌,公司通过注册香港离岸公司来方便地接收美元或欧元已成为常态,但她很少听说有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来收取USDT等稳定币。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