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核心价值支撑或是容易供给调配的产品,往往都很难持续炒作
近日,原价5元一瓶的红色“尖叫”饮料突然重出江湖,在二手平台上被卖到66元-88元不等而引发热议。7月21日,记者发现,甚至还有卖家挂出了8900元一箱(15瓶)的离谱价格,并表示:“升值的想象空间很大。”
↑二手平台溢价出售红色“尖叫”。
据报道,“尖叫”是农夫山泉推出的运动饮料品牌,大众熟知的是经典的“蓝绿红”三色产品,而早已停产的红色“尖叫”成为了神秘的存在。该饮料因“难喝”频遭吐槽,常被形容为“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曾经,网络上评选出“五大难喝饮料”,而排在榜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色“尖叫”。
可能是不受市场欢迎,这款饮料已经停产了。不过,其“传说”仍在继续。2024年9月,农夫山泉曾限时复刻1万箱红色“尖叫”(单瓶5元),上线3天即售罄。由此红色“尖叫”的逆袭开始了,直至最近它甚至成了一个“炒品”,溢价高达18倍,令人瞠目结舌。
其实,红色“尖叫”并没有变,变的不过是人们的心态。“史上最难喝饮料”“难喝到停产”等标签,就是产品的“故事”,它让产品开始有了情怀的滤镜,也给了炒作一个具体的“理由”。
类似的炒作并不罕见。像潮玩、玩偶这类已经算是常见的,人们隔三岔五总能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炒作。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不仅有人炒鞋,甚至有人炒鞋盒,LV一款鞋盒更是以24万元的价格,刷新了鞋盒价格的“天花板”;药品片仔癀也曾遭遇炒作,价格一度高达1600元/粒等。
从炒作的表现来看,似乎很难用什么常识来分析,非理性、情绪驱动本身就是其中的内在特征。红色“尖叫”既然味道不佳,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也不青睐,为什么还能被炒起来?很多人肯定不解。但炒作就是这样,你不需要理解,你只需要“相信”——相信它还能涨,还能有下家接盘,这就足够了。
也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特征,让类似炒作很容易“泄气”。就像前不久被爆炒的Labubu,也在大规模补货后“黄牛价腰斩”。缺乏核心价值支撑或是容易供给调配的产品,往往都很难持续炒作。
红色“尖叫”也可能会落入这样的窠臼。眼下突如其来的热度逐渐消退后,终究要回归产品的真实价值,毕竟谁也不会无节制地消费“故事”。而重资进场、头脑过热的炒家,最后只能扛下所有了。
对于过热炒作等现象,不妨早做预警。目前农夫山泉工作人员已表示,对于二手平台上价格被炒高的情况,他们会反馈给相关部门核实。如果这种炒作确实体量巨大,甚至有引发金融泡沫的可能,那么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出手,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消费者维权无门等风险。
总之,人们愿意溢价购买一个产品,这种猎奇心态可以理解,但要是重度炒作还应当慎重。人们需要仔细掂量:谁知道自己是在炒作,还是被“炒”的那盘菜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上一篇:热搜!星巴克中国回应推出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