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7月26日,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开幕。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院士专家与30余位机器人行业领军人物出席会议。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摄)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系列大会的开创性首秀,本次会议以“仿生科技·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仿生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与落地路径,引导探讨“科技以自然为灵感,为未来发展注入动能”的深层命题,不仅搭建起全球仿生科技智慧碰撞的高端平台,更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推动仿生领域从技术探索的单点突破迈向价值共创的生态构建,成为驱动全球仿生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纽带。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仿生科技作为前沿领域,正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昌平区将仿生机器人与智能科技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落户企业超百家,涵盖医疗健康、家用服务、特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通过“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布局,加快构建“1+5+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五大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区内企业创新实力突出,如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旋风小子”机器人在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表现优异。此外,区内聚集41所高校,包括北航、北大新工科等,科研与人才优势显著。小米“黑灯工厂”等高精尖项目落地,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一期将于2025年底交付,赛迪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保障。昌平区充分发挥央企集群的场景优势、沙河高教园的智力引擎以及“能源谷”“生命谷”的跨界融合能力,为企业提供从技术孵化到市场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
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任雷,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理事长Thomas Stegmaier,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分别致辞。他们表示,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仿生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仿生机器人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仿生机器人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任露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仿生机器人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汉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开幕式期间,月泉仿生科技产品发布环节引人瞩目。包含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M1、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博文W-Bot亮相,成为全场焦点。
大会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分别就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社会意义、结构智能进行主题报告。
此次会议特设两场圆桌论坛,与会嘉宾聚焦“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落地”核心方向,开展深入沟通与探讨。
大会期间,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最高学术机构与智库的国际仿生科学院宣告成立。此外,以未来科学城集团、月泉仿生为代表的多家企业机构在大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探产业落地新模式。在此次大会上同步落地未来科学城的还有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前沿的仿生机器人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厅也在此次大会上宣布落地昌平未来科学城,展厅以“材料与结构”“感知与认知”“驱动与运动”“信息与智能”“仿生应用”五大板块,搭建起联通科学与工程、自然与技术的桥梁。
未来,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将继续以未来科学城为主阵地,推出行业系列活动:如仿生创新竞赛、仿生科普沙龙、仿生科技论坛等,持续聚合产业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昌平区将持续发挥仿生科技与机器人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影响力,增强北京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辐射力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