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科研人员正在做研究。图/IC photo
最近几年,为科学家松绑减负日益成为各界共识。但据半月谈报道,一些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精力被“无用功”耗费的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如某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对记者说,“结题的几大箱档案都弄好了,突然通知我们还不合格——订书钉没有用不锈钢的!大家只能一箱箱拆开,订书钉一枚枚抠下来重新装订。”
当研究者为实验殚精竭虑时,却要为结题材料的订书钉是否为不锈钢材质反复拆订,这样的场景让不少人感到疲惫不堪。而从报道看,不少科研人员正遭遇着类似的困扰:对形式合规的极致追求,用制式表格衡量研究进度,正在无声地消耗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本应聚焦创新的科研工作,在形式主义中步履维艰。
科研管理不能成“合规性表演”
科研管理的本质是为创新服务,而不是“合规性表演”。当不锈钢订书钉成为结题与否的“指标”之一,当打印材料的厚度超过研究报告的学术含量,科研管理无疑背离了“服务创新”的初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导致的恶性循环——科研人员被迫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合规材料”制作中,创新路上的无效内耗增加,长此以往,用于学术探索的时间自然被压缩;而成果产出的减少又会加剧管理部门的不信任,进而推出更严苛的形式要求,最终使“形式合规”异化为科研管理的核心目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管理部门“痴迷”于用时间表切割研究周期、衡量创新进度时,催生的可能不是突破性成果,而是应付考核的“伪成果”。
科研毕竟不是工业化生产,“到点出活儿”的工业化思维完全背离了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本质。报道中那位农业领域教授的吐槽发人深省:“4号刚交过进展报告,9号又要交。短短几天时间种子都没发芽,能有什么新进展?”这直白地道出了科研规律与僵化管理的深刻矛盾。
科学研究如同育种,需要时间沉淀、耐心等待。若科研管理部门将“风险规避”凌驾于“创新激励”之上,将“过程控制”等同于“科学研究”,又何尝不是管理部门将自身责任转嫁给科研人员的懒政表现。更令人忧虑的是,有的管理部门不断自我加码,层层设防,最终形成了“科研”为“管理”服务的官僚体系,异化了科研管理的初衷。
明确科研管理的“服务者”定位
破解当前困局,需要从理念到制度的全方位革新。
在价值层面,必须明确科研管理的“服务者”定位。管理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时间是最宝贵的科研资源,任何管理措施都应经得起“是否有利于创新”的检验。好的科研管理应当是“隐形”的,它不该成为科学家每天需要费心应对的对象,至少不能构成过多干扰。
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自主权,摒弃制式化的生产管理的机械思维,允许“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给科研人员留出从容的空间。
另一方面,要简化管理流程,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哪些形式要求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豁免的。对于确需保留的材料要求,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减轻负担,让科技手段为科研人员松绑,而不是成为加码的工具。
从更长远看,科研管理应滋养科研人员的专业成长,人们希望看到年轻的科研人员成为“创新先锋”,而非被驯化为“合规专家”。对科研事业而言,衡量价值的标尺永远是成果能否突破认知边界、能否解决现实难题。对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科研团队,应当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和最大自主权。
真正的科研进步,从来不是完美材料堆出来的,而是在试错中探索、在质疑中突破的结果。给科研人员松绑,就是给创新活力松绑。就此看,开展破除科研管理形式主义的改革,迫在眉睫,绝不能让科研人员被订书钉“卡脖子”。
当不锈钢订书钉不再成为结题的“绊脚石”,当验收环节聚焦成果本身而非材料厚度,科学家才能真正“坐稳冷板凳”,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上。说到底,公众期待的是实验室里诞生的纳米级突破,而不是档案袋里闪闪发光的不锈钢订书钉。
撰稿 / 杨丽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所)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