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下的钥匙转头就找不到,我是不是要得老年痴呆了?”“家里老人总忘事,会不会是痴呆的前兆?”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并不少见。不少人把“忘事”和“老年痴呆”划上等号,甚至因偶尔健忘而陷入恐慌。
到底该如何区分普通的健忘和痴呆?近日,记者采访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马小雯,给大家一个清晰答案。她说,大众对“健忘”和“痴呆”的认知,常陷在非黑即白的误区里,要么把偶尔忘事当成痴呆“信号”,焦虑得睡不好觉;要么觉得“老了忘事很正常”,哪怕家人出现明显异常也不当回事。但从临床来看,正常的健忘和痴呆引发的记忆问题,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分清“健忘”和“痴呆”:看“发病速度”“病情变化”“功能影响”
马小雯说,正常健忘的特点是长期稳定、变化小。如果“忘事”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平时没觉得越来越严重,基本就是常见的健忘,和痴呆没关系。比如有人常年丢三落四,十年前老是忘带钥匙,现在还是忘带钥匙,这就是正常的健忘。
但痴呆的“忘事”是短期内加重、进展快。“如果症状是近几个月才出现的,而且认知障碍越来越明显,比如上个月还能记起昨天吃了啥,这个月连早上吃了什么饭都想不起来了,就得高度警惕。”马小雯说,尤其当病人还伴随幻觉、人格改变时(比如突然暴躁、骂人),大概率和疾病相关,最常见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正常健忘的人,生活能力不受影响。而痴呆患者则会出现生活能力下降,有的病人空间能力明显下降,在家找不到厕所,下床找不到鞋。更严重的是连自己有几个子女、子女叫什么名字都想不起来。这些“忘事”已经不是单纯的记性差,而是大脑功能出了问题,直接影响了日常生活。而且痴呆常伴随较多附加症状,除了记忆下降,不少患者会有精神行为异常,比如以前脾气温和,最近突然频繁骂人、摔东西,或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走路不稳、头晕等。
这些“忘事信号”要警惕 可能是痴呆早期
虽然正常的健忘和痴呆区别明显,但早期痴呆的信号容易被忽视。马小雯提醒,家人若发现老人有以下情况,别当“老糊涂”拖延,要尽早送医: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是住了几十年的老小区;在家找不到常用的地方,比如厕所、厨房;记不清亲近的人,比如叫不出配偶、子女的名字;做熟悉的事突然“卡壳”,比如做饭忘了放米、炒菜忘了开火;情绪或性格突然改变,比如突然孤僻、暴躁,或毫无原因地傻笑。这些情况不是正常衰老,而是大脑在“报警”,早期发现、干预,能延缓痴呆进展。
年轻人忘事不是“痴呆前兆” 做好这些找回好记性
不少年轻人也有“忘事焦虑”:“我才30岁,总忘事,老了会不会得痴呆?”对此,马小雯明确,健忘和年龄关系不大,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有。年轻人忘事多和“状态”相关,更年期女性、焦虑人群、睡眠障碍者更易出现健忘的现象,比如熬夜后忘事变多,压力大时记不清会议内容,这都是暂时的。
针对普通健忘的问题,马小雯给了几个改善建议:培养兴趣爱好,调节情绪——心情好,记性也会变“灵光”;保持良好睡眠——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记忆力;改改不良习惯——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控制好血压、血糖(基础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记忆);多动脑,多社交——玩游戏,和朋友聊天,都能让大脑活跃起来。
发现家人“忘事异常” 先做两件事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忘事”突然变频繁,或伴随情绪、性格改变,可以按这两步处理:
查基础问题,去医院做头部CT或核磁,看看有没有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很多时候,脑血管问题是引发记忆下降的“隐形原因”。
做痴呆量表筛查,能初步判断认知功能是否异常。如果量表提示问题严重,需要进一步住院检查。
“偶尔忘事别恐慌,真有异常别拖延。”马小雯提醒,正常健忘是大脑的“小插曲”,而痴呆则是需要干预的疾病。分清两者的区别,既不要自己吓自己,也别忽视家人的“求救信号”,这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