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领域,偏瘫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症,往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深远影响。偏瘫患者不仅面临身体功能的限制,还可能伴随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家庭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了帮助家属更好地照顾偏瘫患者,本文将详细介绍居家护理的要点,涵盖科学饮食、规范用药、肢体锻炼、并发症预防、定期复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
科学饮食:提供康复能量
合理的饮食是偏瘫患者康复的基础,它有助于增强抵抗力,预防并发症。以下是饮食护理的要点:
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盐(每日不超过5克)、低脂(减少动物油脂和肥肉)、低糖(避免高糖食品)、高纤维素(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确保营养均衡,食物易消化。
食物选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选择粗粮如玉米、燕麦,提供膳食纤维;优质蛋白来源可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同时,减少肥肉、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的摄入。
进食护理:对于能坐起的患者,尽量保持坐位进食,颈部稍前屈;卧床患者则需将床头抬高30°-60°,并将头偏向一侧喂食,以防呛咳。在喂食时,勺尖应朝向健侧,喂食速度要慢,确保患者完全咽下再继续。如果出现咳嗽或呼吸急促等呛咳现象,需立即停止喂食。对于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鼻饲。
药物治疗在控制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预防偏瘫复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增减药量、停药或换药,这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定时定量服药:使用药盒按时间分装药物,并设置手机闹钟提醒,建立服药记录本,记录每次服药的时间与剂量,避免漏服或重复服用。
注意药物副作用:了解所服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如降压药可能导致头晕,抗凝药可能引发出血。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定期监测指标:家中准备血压计和血糖仪,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和血糖,并记录结果,以便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方便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被动活动: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活动,如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动作应轻柔缓慢,每个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日2-3次,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主动训练:鼓励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例如,双手交叉时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展;双腿进行桥式运动,即仰卧位双腿屈膝,臀部抬起。随着恢复,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练习坐位平衡,逐步延长坐稳时间;在家人搀扶下练习站立、行走时,要注意防跌倒,保持活动区域无障碍,地面干燥,必要时使用防滑垫、拐杖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用健手吃饭、刷牙、穿衣等。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或活动不便,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积极预防。
预防压疮: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交替采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尤其是骶尾部、髋部、足跟等骨突部位,必要时可使用润肤露。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床垫,减少局部压力,每天检查皮肤,若发现发红或破损,及时处理。
预防肺部感染: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手掌呈杯状,由下至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与有效咳嗽,每天多次练习。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天气好时可抬高床头,帮助其保持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痰液引流。
预防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进行踝泵练习,即勾脚尖、绷脚尖,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家属为患者进行下肢的被动按摩,从足部向大腿方向进行,促进血液循环。条件允许时,应尽早让患者下床活动,并穿医用弹力袜,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康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定期复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遵医嘱按时复查: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返院复查,通常复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做好复查准备:带上既往出院诊断证明、所有影像学资料(片子、报告)及用药记录,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及时沟通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肢体无力加重、频繁头晕、头痛、抽搐、言语不清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而无需等到预定的复查时间。
偏瘫患者因身体功能受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家人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多鼓励肯定:关注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例如:“今天自己穿衣的动作比昨天熟练多了”,以增强其康复信心。
耐心倾听沟通:抽出时间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与感受,理解他们因疾病而产生的挫折感与痛苦,给予情感宣泄的机会,切勿打断或否定他们的感受。
让患者参与家庭事务:在家庭决策时,征求患者的意见,让其参与家庭活动,如一起看电视、聊天或做简单家务,使其感受到被需要,增强自我价值感。
总之,偏瘫患者的居家护理需要家人的耐心、细心与科学方法。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照顾患者,让患者在家庭的关爱中,逐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