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名人罗永浩与连锁餐饮集团西贝的“预制菜纷争”愈演愈烈。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把话说得很极端,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公司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虽是个人消费纠纷,但这次争议的确把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罗永浩吃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双方都把话说得有些满,罗永浩说点的菜“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而贾国龙则说“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到底谁对谁错,如果接下来双方对簿公堂,可能会有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能不能让公众满意,恐怕就是另一回事。毕竟,对于预制菜的理解,自始至终都存在非常大的分歧,而这次争议就是把分歧搬到了桌面上。
什么是预制菜,显然有不同的认知。官方有官方的规范,民间有民间的说法,在官方的认定中不属于预制菜的,在消费者那儿却可能相反。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困境主要在于此。
就官方规范而言,2024年3月,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当时指出,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不纳入”的意思很明白:不是说你不是,而是我默认你中央厨房的出品应该是合规的,我的“通知”就不针对你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了。
普通消费者对预制的理解,可能就是“不是现做”“事先做好”。罗永浩最开始吐槽说“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其对预制菜的认定标准似乎就是:重新加热即可食用。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贾国龙曾提及西贝也使用预制菜,并解释说,“预制菜”指中央厨房已完成全部制作,门店仅需加热即可出餐的菜品。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表述来看,罗永浩和贾国龙其实对于什么是预制菜是有共识的。不过,考虑到上述表态的语境不同,如果真的进入法律程序,双方可能就是另外一套说辞。至于最终的结果,赢官司的人未必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带来的影响或许只是让很多人明白这样一件事:哦,这种菜居然都不算预制菜——贾国龙假如在法律上打败罗永浩,恐怕不得不面对消费者关于预制菜的认知落差,而这本来是一个行业性问题,结果西贝却成为提出问题展示困境的一方,对此的得失大概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餐饮行业的创新探索走得很快,预制菜概念火热的时候,餐饮从业人员热衷于往上靠,西贝也曾宣称自家的预制菜“半成品也能还原刚出锅的味道”,以及“水浴加热”的狠活。现在消费者开始计较现炒和预制的差异了,西贝又掷地有声“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这样的反差让人感慨。承认是预制菜没什么,反倒是遮遮掩掩,只会强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偏见。在舆论场中,预制菜的官方定义没那么重要,根据消费者的理解把事情说清楚,让消费者充分知情,可能才是消费者目前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