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天的到来,许多人却发现自己频繁打喷嚏,鼻子痒得难以忍受,眼睛也时常红肿流泪。张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以为自己得了感冒,但吃了感冒药却没有效果。经过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是被秋季的过敏原“盯上”了。很多人认为过敏只在春季高发,实际上,秋天的过敏原可能更为顽固,尤其是蒿草花粉、尘螨和霉菌这三大隐形过敏源,能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及皮肤瘙痒等问题。
首先,蒿草和葎草等杂草的花粉是秋季过敏的“头号元凶”。与春季的树木花粉不同,秋季的过敏主要由杂草花粉引起,尤其是蒿属植物(如艾蒿、青蒿)和豚草。这些花粉的特性非常“讨厌”:一棵蒿草能释放上亿粒花粉,颗粒极小且能随风飘散,哪怕你家附近没有蒿草,花粉也能漂流几公里,几乎无处可躲。华北地区的朋友们要特别注意,从8月下旬到10月,这些花粉的浓度通常会达到全年最高,过敏的人一出门就容易“中招”。
被花粉盯上后,最常见的症状便是“花粉症”,表现为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以及眼睛痒等。除了户外的花粉,室内的过敏原也不容忽视,尘螨和霉菌在秋季同样肆虐。随着天气转凉,许多人关上窗户,开起空调或暖气,室内空气不流通,正好为尘螨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尘螨特别喜欢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如床褥、沙发和地毯,它们的尸体和排泄物都是强烈的过敏源。换季时,很多人一拿出厚被子和衣物,就发现自己开始打喷嚏,实际上是尘螨在作祟。
而霉菌则是秋天的另一大隐患。秋季雨水增多,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霉菌的生长。卫生间和厨房的角落如果经常有水渍,也容易滋生霉菌。霉菌孢子飘散在空气中,吸入后不仅可能引发呼吸道过敏,甚至会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红疹和瘙痒。
秋天的天气特点也助长了过敏的发生:一方面,干燥的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失去水分,变得脆弱;另一方面,秋风则如同“快递”,将花粉和霉菌孢子四处传播,使得空气中的过敏原浓度居高不下。气温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原本不易过敏的人在这个季节也可能突然发作。
了解了秋季过敏的“源头”,接下来就要谈谈如何预防和应对,核心在于“躲、防、治”。首先是“躲”,尽量避开过敏原。出门前可以查询天气预报中的花粉指数,如果指数偏高,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去杂草丛生的地方。如果必须外出,建议佩戴密封性好的口罩(如N95口罩)和护目镜,回家后及时清洗双手和脸,甚至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帮助减少过敏反应。
在家时,要做好“防”,改善室内环境,减少过敏原的滋生。对付尘螨,建议每周用湿拖把清洁地面,定期清洗床单和被套,并尽量将湿度控制在50%以下。对于霉菌,要保持室内干燥,及时擦干卫生间和厨房的水渍,定期清理霉斑。
最后是“治”,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如果你知道自己每年都会在秋季过敏,可以在过敏季前一两周咨询医生,提前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帮助身体适应。如果症状已经出现,切忌自行用药,应该去医院检查过敏源,医生会根据情况推荐合适的药物。
总之,秋季虽然有诸多过敏原,但只要掌握“躲、防、治”的原则,就能有效减少过敏的困扰。别再将打喷嚏和眼睛痒当作普通感冒,及时发现、正确应对,才能享受秋天的美好时光,而不被过敏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