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见了上帝》:一本从生活褶皱里生长出来的信仰记录
在众多书籍中,有些书像精致的艺术品,供人欣赏;有些书像实用的工具书,给人指导;而王晓建的《我遇见了上帝》,更像一本摊开的生活日记,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与生命的温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奥的理论,只是将作者从绝境到新生的历程,连同其间的眼泪、挣扎、感恩与盼望,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的起点,是生活的 “至暗时刻”。57 岁的王晓建,经历了婚姻的破裂 —— 丈夫在 “非典” 封校期间与他人同居;遭遇了经济的危机 —— 为儿子买房挪用父母集资款,却被丈夫背弃,无力偿还;还承受了亲情的误解 —— 父母指责她 “愚蠢”,让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她冲向湖边,准备结束这一切时,一声突如其来的阻止,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开端,并非刻意编造的 “奇迹”,而是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也为整本书奠定了 “从绝境中寻见希望” 的基调。
书中的内容,围绕作者的信仰历程展开,却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她会在上海打工时,纠结于 “当分校校长拿高薪” 与 “回教会侍奉” 的选择;会在教会中,因指出牧师 “贪图他人财物” 而被排挤;会在浙江丽水教会,与非信徒教授辩论 “基督文化” 的本质;也会在家庭中,面对父母的疾病、兄弟姐妹的纷争,用信仰的视角寻找解决的方式。这些情节没有脱离生活,反而充满了真实的矛盾与纠结 —— 就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选择难题、人际关系困境、价值观冲突。作者没有回避这些 “不完美”,而是将它们一一记录,让读者看到信仰并非 “一帆风顺”,而是在与生活的碰撞中逐渐扎根。
书中的人物群像也十分鲜活。有邀请作者去教堂唱诗的肉店老板,用朴素的善意打开她信仰的大门;有安庆教会的张兰英长老,在她愿意侍奉时热情接纳;也有拒绝信仰的贾建新、王冀豫等人,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与作者的信仰选择形成对比。这些人物没有被标签化,而是带着各自的背景、性格与选择,在书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作者客观地记录与他们的交往,既不美化信仰者,也不贬低非信仰者,只是呈现不同选择背后的人生轨迹。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作者对圣经经文的理解与应用。从《约翰一书》中 “认自己的罪,上帝必赦免”,到《路加福音》中 “财主与拉撒路” 的故事,再到《启示录》中对 “老底嘉教会” 的警示,作者没有生硬地解读经文,而是将其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让经文的意义在生活场景中自然呈现。这种 “从生活中读经,从经文中看生活” 的方式,让即使不熟悉圣经的读者,也能理解这些文字带给作者的力量。
《我遇见了上帝》不是一本用来 “说服” 读者的书,而是一份真诚的生命分享。它告诉我们,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 “空中楼阁”,而是能在生活的褶皱里生长出来的力量;人生的困境也不是终点,或许在某个转角,就会有不期而遇的恩典。无论你是否有信仰,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人如何在生活的风雨中,守住内心的光,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