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对欧洲征收50%关税,欧洲敢”奉陪到底“吗?
中美关税战的硝烟还散没几天,特朗普对欧洲关税大棒又来了。
最近,“搞事排行榜”前列又添了一笔浓墨,那就是总统特朗普的最新“恐吓”。
特朗普在当地时间5月23日,又一次语惊四座,隔空喊话。
他扬言要对欧盟的商品,一股脑加征高达50%的关税。连自家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也没能幸免,25%的关税“预订席位”赫然在列。
用几句“不过脑”的话就能让市场翻江倒海,很多人不知道,特朗普这位“推特总统”,本人比他的政策还“任性”。
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老牌欧洲政客个个都是滴水不漏的老狐狸。如此懂“极限施压”的特朗普,难道就不怕对面真的掀桌子?
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这位70多岁的“地产大亨”,似乎压根没把欧盟的“反制”放在眼里,一贯的“美国优先”调调,熟悉得让人有点恍惚。
谁也想不到,这么敢开价的,为何还是这位曾经让世界不太平的大爷?
答案还要从特朗普的行事风格说起。
狮子大开口,全球市场一夜心惊肉跳
几天前,特朗普估计自己也没想到一句话能有这么大“威力”。
毕竟,曾经的他也是在总统宝座上发号施令,四年折腾下来,让不少盟友都心有余悸。
1946年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特朗普,家底殷实,父亲从事房地产业。据说他年轻时就显露出“不走寻常路”的性格,跟传统政客的成长轨迹大相径庭。
从商人到总统的华丽转身,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可他想不到,世界格局此刻却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全球化浪潮下的利益捆绑早已盘根错节。他这番“关税大戏”还没开锣,市场的恐慌情绪就已经提前上演。
最直接的反应,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市场。
苹果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仿佛感受到了那25%的“寒意”。美国股指期货,也跟着绿了一片。欧元汇率,同样承压走低,像是对这50%的关税威胁做出的本能反应。
现在听起来都足够惊悚的数字,放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更像是一剂“猛药”。
当时的全球投资者,靠着对未来政策走向的猜测来下注,显然很难消化这种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为了能尽快规避风险,市场资金做了个相当“迅速”的决定:
先抛了再说。
想搞贸易保护,玩真的?当时,特朗普的“铁杆粉丝”或许觉得,这不过是“极限施压”的老套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分析认为,这只是“政治表演”。
他觉得,只要把姿态做足,一定能捞到政治资本。
于是,特朗普“说到做到”,再次把关税这张牌打得震天响!
一开始市场还半信半疑,毕竟“狼来了”的故事听多了总会麻木。但这次的“火力值”过于凶猛,由不得人不当回事。尝到过他当年贸易摩擦苦头的各方,神经一下子又绷紧了。
曾有评论指出,特朗普政府时期的贸易政策,首要目标就是缩减贸易逆差,手段简单粗暴,就是加关税。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看到一些“效果”,但也让美国自身付出了代价。
盟友们怨声载道,特朗普却似乎乐在其中。
“我们的政策就是在争取更公平的贸易环境,如果他们不对等,我们就用关税让他们感受到痛。”
毕竟,那时的特朗普政府,说白了就是奉行单边主义,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没有多边协商的耐心,也缺乏对全球供应链复杂性的考量,随时可能因为“不爽”就加征关税。
现实证明,市场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欧盟那边又会如何接招?
欧盟委员会一开始的态度,颇有点“敌不动我不动”的意味。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在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通话之前,不便对美方新的关税动向发表评论。
梦想很克制:希望通过沟通化解分歧,避免贸易战火重燃。然而现实却相当严峻。特朗普的这番表态,不仅没给沟通留下多少体面,反而还带着几分“最后通牒”的意味。
欧盟低估了特朗普言论的冲击力。计划中的高层通话还没进行,市场的负面情绪已经提前释放,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盘算潜在的损失,最终的压力还是会传导到普通消费者身上。
甚至从一些欧洲媒体的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
还是那句话:不叫的狗才咬人。
陷入两难境地的欧盟,差一点就要被这种“隔空喊话”打乱阵脚。
找到反击筹码,做贸易谈判桌上的“老手”
当时人们都以为欧盟会先服软,或者至少会低调处理。
谁也想不到,真正给市场一点信心的,还是欧盟后续的表态——软中带硬,不卑不亢。
稍晚些时候,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终于发声了。
他表示,欧盟致力于与美国达成一项互利的协议。这话听着很官方,但紧接着的一句,就有点意思了。谢夫乔维奇强调,欧美之间的贸易,应该以相互尊重为指导,而不是靠威胁。
一句话点明了核心,直接回敬了特朗普的“恐吓外交”。
曾有分析认为,面对特朗普这种级别的“极限施压”,一味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这一次欧盟的回应,显然吸取了过往的教训。
当然,光靠一句“相互尊重”还不够。能稳住阵脚,少不了欧盟内部的利益权衡和反制预案。
首先是团结内部,摆出“共同应对”的姿态。
因为曾经在贸易摩擦中吃过亏,欧盟也明白单打独斗的脆弱。只有二十七个成员国形成合力,才能在谈判桌上拥有足够的分量。
从法国的奢侈品,到德国的汽车,再到意大利的农产品,西班牙的红酒等等,其实很多产业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打击目标。但欧盟也清楚,一旦开启贸易战,美国的波音、大豆、科技产品同样也会面临报复。
他找到最直接的痛点反击,暗示了“我们也不是好惹的”。为此又准备了多种反制工具箱,直接激发了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担忧。
如果说特朗普的威胁搅动了市场情绪,那欧盟的“绵里藏针”则稍稍稳住了阵脚。一份“我们愿意真诚合作,但也准备好捍卫自身利益”的声明,更是清晰地划出了底线。
国内外的目光都聚焦过来。与美国隔岸观火不同,欧洲企业可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寒气,它们更不希望贸易壁垒高筑,毕竟谁也不想丢掉美国这个大市场。
其次,是“积极沟通”,但绝不示弱。
看到特朗普又在挥舞关税大棒,欧盟显然不想重蹈覆辙。为了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欧盟方面强调了与美国沟通的意愿。
还要表明核心诉求,那就是在对等和公平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也就是说,你想加我关税,那我也不会客气,直接挑明了“奉陪到底”的决心。
给出清晰的信号,显然全球的贸易伙伴们都在看着欧盟如何应对。截至目前,虽然双方还未正式交锋,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火药味。说白了,随便一个火星,就可能点燃新一轮的贸易冲突。
影响力越大,责任也越大。靠着这种不卑不亢的表态,欧盟暂时稳住了市场的部分预期,也为后续的博弈留下了空间。
特朗普也有了一个新烦恼:这届欧盟似乎没那么好唬弄了。
关税大棒挥舞背后,他还有个更大盘算
回头看,从地产大亨到白宫主人,再到如今的“在野党领袖”,特朗普似乎总能搅动一池春水。
有人说,70多岁的特朗普,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已经变化了的世界。
不得不说,在全球贸易领域,美国与欧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影响力,任何一方的政策调整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但在国际政治的棋局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特朗普曾说过,“贸易战是好事,而且很容易赢。”
谢夫乔维奇也很明白这一点,欧盟的体量摆在那里,他也感受到新的压力:下一个“特朗普时刻”何时到来?
对于欧盟来说,他们自己还要面对内部成员国利益不均的复杂局面,因此他很清楚,光靠强硬表态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比拼经济实力、比拼政策工具,欧盟显然也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弹药库”。所以它押注几条关键路径。
一是努力推动贸易多元化。
这些年,欧盟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或升级了自贸协定,试图降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
还与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未来可能会在更多领域寻求共同利益,总之就是要构建更具韧性的贸易网络,破除美国一家独大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是去做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这些年,欧盟也并不满足于被动应对,开始在数字税、碳边境调节机制等领域主动出击,试图掌握未来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尽管面临不少争议,但也是向着提升自身话语权迈出的重要一步。
即使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如今还只是“口头支票”,欧盟依然每天不敢掉以轻心。
为啥?就怕有一天真的“狼来了”,自己却还没准备好。
无论是隔空喊话制造紧张,还是暗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都阻止不了全球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毕竟未来,欧美之间能否从“嘴炮互轰”,走向“理性谈判”,甚至在全球贸易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都在双方领导人的一念之间。
用对抗思维搞贸易,从来都不是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