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梳师院
作为国内首批“银行系”险企之一,光大永明人寿曾凭借股东背景和银保渠道优势快速崛起,却在近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36.62亿元,暴露出投资端失速、业务结构失衡等深层问题。面对盈利难题,公司正通过“三减”策略、高管换血和业务转型寻求突围,但能否真正触底反弹,仍需观察其改革成效。
业绩拐点从微利到持续亏损
光大永明人寿的保费规模在过去十年持续扩张,保险业务收入从2013年的30.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8.17亿元。
然而,净利润在2022年首次转负后加速恶化,2024年亏损达17.27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拐点背后是两大核心矛盾:
投资端压力:固收类资产占比超60%,但综合投资收益率长期低于负债成本;不动产投资触及30%监管上限,地产市场下行加剧资产减值风险。银保渠道依赖症:银行渠道贡献超80%保费,但分红险、万能险占比过高,退保率持续攀升。2024年四季度,两款银保产品退保率分别达48.41%和7.98亿元,直接侵蚀利润。
银保渠道的双刃剑效应
光大永明人寿的兴衰与银保渠道深度绑定。2007年与光大银行达成全面合作后,公司迅速跻身行业前三,但过度依赖也埋下隐患:
成本高企:2022-2023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连续超20亿元,挤压利润空间;产品错配:短期储蓄型产品受利率波动影响大,销售误导频发导致退保潮;政策冲击:“报行合一”新政压缩佣金费率,进一步削弱银行代销动力。
改革举措与挑战
为扭转颓势,公司多管齐下:
人事换血:2024年总经理刘凤全卸任,精算背景的张晨松接棒,强化风险管理;“三减”策略:2020年以来高管薪酬降幅达38.1%,撤销茂名、开州等多地分支机构;合规整顿:2024年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被罚50万元,暴露内控漏洞。
转型前景:聚焦高质量发展
在2025年业务推进会上,公司提出“增收、提效、转型、保偿”四大主题,重点包括:
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动产投资比例,加强穿透式监管;产品结构转型:减少理财型产品依赖,开发保障型、长期储蓄产品;渠道多元化:探索个险、互联网渠道,降低银保集中度风险。
尽管偿付能力充足率(2024年末综合偿付能力246.63%)仍处安全区间,但扭亏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规模至上”的路径依赖,真正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盈利模式。
在寿险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光大永明人寿的破局之路,或将成为“银行系”险企转型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