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里,被无限放大了。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今天的生活?
放在三四十年前看今天,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在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生活之后,大部分人在今天已经可以保证每天吃到肉类和新鲜的蔬菜。
从居住环境来看,人们也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享受着更好的生活带来的一系列便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变得更好。
于是乎,成了富裕国家,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我们下一个所追求的点。
但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才能够迈出质的一步,转型成为发达国家呢?
经济学家金刻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6月26日,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一场以“解读中国经济”为主题的分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说,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
为了推动消费,金刻羽甚至还建议,地方之间的竞争,应该将消费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
作为一个80后新锐经济学家,金刻羽的观点并不新颖,但却足够直接。
金刻羽在这场论坛上说,我国的优势当然非常明显,在科技、人工智能方面都保持着领先,但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无法完成像韩国、日本这样的转型。
金刻羽进一步说,在经济方面,当前仍然以生产为导向,一切围绕着技术、竞争力与生产。在讨论刺激政策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时,如果地方之间的竞争,能将消费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那就是太棒了。
金刻羽认为,这才是真正从旧产业向新产业转型的方向,而且这种刺激措施需要产生持续影响,形成内生效应,成为驱动因素并创造机会。
除此之外,金刻羽还提到,我国必须转型为消费大国的另一个原因是,给其他国家一个机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
这话,就非常值得推敲了。
金刻羽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还是要回到生产和消费上来。目前我国已经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而且今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大概率还会创新高。
如果把全球生产比作一个水池,那么我国就独占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生产越多,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生产的越少,反过来,我国的生产会挤压他国的本国产业。
这就是今天欧美对华加征关税的本质原因。
当然不仅仅是欧美了,因为我国制造业在低中高端都具备相对优势,因此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基本上和我国的产业都存在竞争关系。
只不过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依赖我国投资,所以没有直接体现在关税上,但随着我国产能不断扩大,分歧事实上已经存在。
而金刻羽说给其他国家一个机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背后的本意可能还是“避其锋芒”。
当我们牢牢把控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制成品时,别说欧美,任何一个大体量的经济体,都会产生一定的慌乱。
目前我们看到的,还仅仅只是欧美,未来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冷战时期,当时的美国为了应对老大哥,以及8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日本制造业崛起,都分别用过哪些手段呢?
针对老大哥,美国使用了分化、孤立、军备竞赛的方式;针对日本,美国则使用了关税、货币、学习的方式。
而今天,面对我们美国大概率会采取上面这两种办法,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更是空前绝后,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继续以生产为导向,那么就必然会受制于人。
正如金刻羽所说,我国产品不断出口外销,其实是我国面对的大问题。不仅仅是与美国之间,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问题,涉及的不是效率,而是与他国的和谐问题。
金刻羽强调:“我国最好提高国内消费,并协调这种关系。”
但我国要如何才能成为消费大国呢?
金刻羽说,消费的前提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我们目前最大的就业机会在服务业,但目前我国的服务业仅仅聘用了47%的劳动力,也仅占GDP的五成左右。
因此,金刻羽呼吁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领域。今天的年轻一代都在关注消费,希望取得工作与生活平衡,他们创造新颖的消费方式,带动发展在地经济,而不是进入工厂。
“我们必须给他们机会。”金刻羽说。
如何促进消费,这是今年越来越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的话题,消费的背后是工作,而工作的背后又是收入。一个人只有收入越高,那么他才会越敢去消费。
所以,收入的背后,事实上又隐藏着今天我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员工权益、内卷带来的恶性循环,以及收入增长的缓慢。
可以说,金刻羽用最直白的话,把今天的消费和全球关税摩擦给讲清楚了。
这位年纪轻轻的80后,其实来头并不小。
14岁金刻羽就从人大附中去美国读私校,26岁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29岁拿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职位,耶鲁、哈佛、清华、加州伯克利的客座教授,历峰集团最年轻的董事, 30岁前就在顶级经济学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独立作者。
这样一个妥妥的学霸,在分析当下经济问题的时候,也非常直白,并不拖泥带水,欲拒还迎。
今天我们看到全球所有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例外,他们本身都是消费强国,从这一点来看,金刻羽所说的也的确是事实。
而消费,有时候远比单纯追求增长要难得多。
过去我们为什么要以生产为导向,而不是以消费?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消费是“主观”的,而生产只是“客观”的。
一个人消费与否,不仅仅和今天的收入有关,还和未来的压力有关;要想让人养成消费的习惯,就必须要在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房子等各种问题上较劲,周期长回报低,最重要的是难度还大。
而生产就不同了,只要给定投资、信贷优惠或补贴,那么大量的厂家就可以在这里扎根,GDP可以立刻显现,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几乎是即时的。
而我们现在的生产背后依赖的还是当下的全球化体系,而国内的消费其实并不足,目前我国消费占GDP比重去年只有58.2%,远低于日韩的70%。
而随着产能不断提高,未来我们对外出口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促进消费,就是唯一的路线。
人工智能和高科技的确可以给经济带来无限可能,但如果没有消费和足够的利润支撑,再好的人工智能和高科技,背后也缺乏持久下去的需求。
因此,提振消费者信心,以消费为导向的增长路径,应该被越来越多纳入到具体执行之中,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只有我们成为消费大国,我们才能够真正迈入富裕国家的行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