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的标杆企业贵州茅台,正面临近年来最严峻的市场挑战。
2025年以来,其股价罕见地跑输大盘,在上证指数上涨2.16%并站稳3400点的背景下,茅台股价却逆势下跌至1400元/股附近,年内跌幅达6.24%。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核心产品飞天茅台市场价持续下跌,已跌破2000元/瓶的心理关口,较2021年3000元以上的高点缩水超30%。目前,飞天茅台的经销商出厂价为1169元/瓶,售给商超、电商等企业的价格主要在1299元/瓶以及1399元/瓶,而市场指导价为1499元/瓶。
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飞天茅台市场价的下跌真的不影响贵州茅台的业绩吗?如果确实影响有限,为何公司股价却因此遭受如此严重的拖累?
本文将从茅台独特的“价格双轨制”商业模式、经销商体系困境、金融属性剥离、消费代际更替及政策冲击等多维度,深入剖析茅台当前面临的挑战。
价格“双轨制”:护城河与软肋
贵州茅台的商业模式中,最独特的莫过于其长期存在的价格“双轨制”。这一制度构成了茅台过去十年高利润的基石,但如今也成为市场担忧的焦点。所谓“双轨制”,是指茅台酒出厂价与终端市场价之间存在巨大价差的定价机制。目前,飞天茅台的经销商出厂价为1169元/瓶,售给商超、电商等企业的价格主要在1299元/瓶至1399元/瓶之间,而市场指导价为1499元/瓶,但真实市场成交价却长期高于这些官方定价。
在2018年至2023年11月间,飞天茅台的出厂价仅为969元/瓶,而市场价一度超过3000元/瓶,整箱茅台单品价甚至在4000元/瓶徘徊,这中间超过2000元/瓶的利润绝大多数被经销商赚取。这种巨大的价差使得茅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酒厂控制产量和出厂价,而市场供需决定终端价。理论上,只要出厂价保持稳定,终端市场价的波动对茅台酒厂的直接影响确实有限,因为酒厂已经通过固定出厂价锁定了利润。
然而,这种看似稳固的商业模式存在两个致命软肋。首先,过高的渠道利润会引发寻租行为。在茅台酒最火爆的时期,经销商配额成为稀缺资源,滋生了腐败问题。数据显示,茅台渠道寻租导致年隐性损失约50亿元,占净利润的6%。其次,价差过大最终会反噬品牌价值。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支付的高价大部分流入中间商而非产品本身时,会对品牌产生负面认知,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中,这种“被割韭菜”的感觉尤为强烈。
茅台酒厂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自2020年起启动了一场深刻的渠道改革。公司大幅削减经销商数量,2020年国内减少经销商346家,其中酱香系列酒经销商301家,茅台酒经销商超过40家。同时,茅台提高直销比例,通过自营店、电商平台等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一策略成效显著:2019年公司直销营收仅72.49亿元,占总营收的8.15%,而2024年已高达74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43%。直销渠道的拓展使茅台能够获取原本属于经销商的利润,2023年11月,公司顺势将飞天茅台出厂价从969元/瓶上调至1169元/瓶。
但这场渠道革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直销比例提高,茅台与经销商的关系变得微妙。传统经销商需要捆绑进货其他茅台系列产品,如精品茅台、茅台1935等,这些产品的利润远不如飞天茅台。当飞天茅台市场价下跌时,经销商的综合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进而减少进货,形成恶性循环。2025年,茅台1935市场价已跌至650元/瓶,低于798元/瓶的出厂价,经销商“卖一瓶亏一瓶”。这种渠道信心的动摇最终会反馈到酒厂的销售体系中,尽管短期内财报可能尚未体现。
为何股价先于业绩反应?
资本市场总是前瞻的,茅台股价的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业绩的担忧,而非仅仅当前财报数据。虽然茅台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稳健增长,营收506.01亿元(同比增长10.54%),净利润268.47亿元(同比增长11.56%),但市场已经嗅到了危险信号。那么,市场价的下跌究竟会通过哪些路径最终影响茅台的业绩?为何股价会先于业绩做出反应?
经销商库存压力的恶性循环是最直接的传导路径。茅台采用“额度制”销售模式,经销商每年有固定进货额度。在市场繁荣期,经销商愿意满额进货甚至囤货待涨;但当市场价下跌,特别是跌破经销商成本线时,他们会减少进货或抛售库存以回笼资金。据瑞银证券2024年7月的报告,经销商对茅台的价格预期已转为负面,库存压力形成恶性循环。某官方媒体报道,当前茅台社会流通库存约1.2亿瓶,基酒库存约为26万吨(可勾兑成5.6亿瓶),加上2025年新增产能1.3亿瓶,合计约7-8亿瓶,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近2瓶。如此庞大的库存一旦形成抛售压力,将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
产品结构恶化的风险是市场担忧的另一重点。茅台的高毛利率(91.97%)依赖于高端产品占比。当飞天茅台价格下跌,其与系列酒的价差缩小,消费者可能降级消费。例如,茅台1935原本定位千元价格带,但价格下跌后与飞天茅台的差距缩小,导致定位模糊。更严重的是,高端礼品属性削弱。茅台的高价部分源于其作为“硬通货”的礼品属性,当价格持续下跌,这种属性会被削弱,形成“价格下跌-需求减少-价格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
提价空间受限是长期影响。茅台过去的高增长部分来自周期性提价,但提价的前提是终端价有足够空间。当市场价从3000元跌至2000元以下,出厂价从969元提至1169元后,进一步提价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如果强行提价,可能导致终端需求进一步萎缩。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若茅台出厂价提升至1500元,按当前市场价计算,经销商毛利率将降至不足25%,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将严重打击渠道积极性。
金融属性剥离带来的估值重构是股价下跌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茅台被资本市场视为“液体黄金”,具有抗通胀和保值增值功能,这使其享有估值溢价。但随着价格下跌,这种金融属性正在剥离,茅台逐渐回归普通消费品定位。茅台自由现金流收益率(FCF Yield)为3.8%,仅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2.8%)高1个百分点,股权风险溢价(ERP)已达5.2%的历史均值,说明其作为“特殊资产”的溢价正在消失。
年轻人为何不爱茅台了?
茅台当前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调整,更是结构性挑战,其中最根本的是消费代际更替带来的需求变化。传统白酒所依附的“劝酒”、“等级礼仪”等酒桌文化,正被年轻群体视为“权力压迫”与“无效社交”。数据显示,2023年商务宴请用酒中白酒占比首次跌破50%,咖啡、奶茶等轻社交饮品取而代之。这种文化变迁对茅台这类高度依赖商务场景的高端白酒冲击尤为严重。
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趋势。里斯咨询《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显示,白酒在年轻人酒饮选择中仅占13%。尼尔森数据表明,26-35岁白酒消费者占比39%,18-25岁仅占11%,代际断层显著。中国酒业协会数据也指出,1985-1994年出生人群占白酒消费主力的34%,但“95后”占比仅18%,且Z世代(18-28岁)中,仅8%首次接触茅台源自传统宴席场景。
年轻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动机发生了根本转变。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46.28%的中国新青年消费的核心动机是“取悦自我”,64%的消费者更倾向精神消费。这种转变催生了新茶饮、宠物经济、盲盒经济、IP经济等新型消费的崛起。如蜜雪冰城门店超过4.6万家,成为全球最大连锁品牌;泡泡玛特推出的LABUBU玩偶以108万元拍卖成交,股价自2020年以来上涨14倍。这些“新消费茅”的崛起,反衬出传统白酒在年轻群体中的失势。
茅台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近年来,公司大力尝试跨界合作,推出茅台冰淇淋、酱香咖啡、酒心巧克力等产品,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2025年,茅台还推出“巽风数字世界”,吸引超百万年轻用户。但这些努力收效有限,三年50亿投入的冰淇淋业务以不足5亿营收惨淡收场。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尝试未能解决白酒在年轻群体中的核心痛点——口感不适应和文化不认同。
茅台面临的代际挑战比想象中更严峻。白酒消费具有习惯传承性,通常由父辈在家庭宴请中引导年轻人尝试并形成习惯。但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分离加剧,这种传承机制正在断裂。更关键的是,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年轻人主动远离高度白酒。中国酒业协会调研显示,73%的年轻人因健康考虑减少饮酒。在成都春熙路的网红酒吧,调酒师将茅台与蓝莓果汁调配成“国潮特饮”,以满足年轻人“既想体验茅台品牌价值,又抗拒高度白酒辛辣感”的矛盾需求,这反衬出传统饮法在年轻群体中的水土不服。
茅台需要认识到,年轻化不是简单的营销策略调整,而是品牌价值体系的重构。北京师范大学消费行为实验室的研究显示,年轻群体将茅台与“父辈应酬”、“权力游戏”等标签强关联。这种认知不改变,任何表面创新都难以真正打入年轻市场。茅台或许需要像日本清酒企业那样,从根本上重构产品形态和饮用场景,而非仅在外围做跨界尝试。
面对市场价下跌、股价承压的多重挑战,贵州茅台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公司管理层显然意识到了传统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正在多维度探索转型路径。茅台正站在历史的分水岭,要实现估值提升,茅台需要向市场证明:首先,它能维持永续增长,即使增速放缓但仍高于GDP;其次,它能成功转型为全球消费品巨头,而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投资品。
作 者 |元方
上一篇:兴业股份: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兴业股份风险提示 兴业股份2025年财务报表
下一篇:市值蒸发84%,李宁能靠NBA新秀翻身吗|国产运动品牌沉浮Ⅱ 李宁市值蒸发和英雄联盟有关系吗 李宁从运动员到品牌的传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