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那硕大的西瓜仿佛是个巨人,而我就如同一个渺小的蝼蚁。当我面对那巨大的西瓜时,心中满是惊叹与无奈。西瓜那圆润的身躯,比我的脸庞还要大上数倍,那鲜艳的红色外皮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仿佛在嘲笑我的渺小。我试图靠近它,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怎么也无法完全将它尽收眼底。那庞大的体积与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这巨大的西瓜面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仿佛世界的大小在这一刻被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7月6日,雨水充盈,教堂山镇一天都湿漉漉的。午后,友人来家小坐,为的是告别——他结束了一年的UNC访学,明天即将踏上回国的归程。
递上一盆去皮切成块儿的西瓜,刚刚擦去满头雨水的他,拿着叉子一块一块吃着,连我给他泡的四川花茶也顾不上喝了。“家里人多就是好,我成天一个人,买一个大西瓜简直吃不完!”
他的话让我顿时回忆起20多年前大学毕业刚工作时,盛夏报社发西瓜券,一次领半个大西瓜,得有七八斤,我又没有冰箱,“吃瓜自由”倒是实现了,也从此落下了胃病,到现在还没好透。
转到眼下。
今年夏天,因为母亲在这边,我才正而八经地在美国的大型超市里买西瓜。买了几次后,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无论西瓜大小,小至两三斤,大至二三十斤,一律论个卖,而不是像国内那样按斤称重,或者一切为二或四分开卖。比如Costco、Sam's Club和ALDI,西瓜全装在超大的敞口箱里,大大的价签上写着:$4.99/ea,意思是每个都是这个价,大小你自己挑。
前两天,我们从Costco抱回来一个瓜。挑的时候,儿子负责双手抱住瓜,姥姥负责敲瓜皮听声。回家后连人带瓜站上体重秤称了一下:20斤出头!姥姥心算了一下,这个4032西瓜,一斤投人民币1元7左右。
但是,如果一个人买这样一个大西瓜,需要的不只是胃口,还有时间、冰箱空间和“坚持吃完不浪费”的心理建设。
当然,我还是看到过切块西瓜。像Whole Foods、Wegmans这样相对高端的超市,确实会卖切好的水果拼盘,装在透明盒子里,看起来干净、新鲜、有食欲。
但价格更“漂亮”。一个果盒标价5美元起步,里面只装了不到四分之一个西瓜的瓢,比整颗贵得不止一点。这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在默默告诉你:你付出的不是仅仅几美元,而是为“一个人的便利”买单。
由此看来,美国社会,并不是完全不考虑单身人士的需求,而是把这种需求变成了一种附加服务,而非默认供给。就是说,你可以一个人吃西瓜,但必须付出更多,远高于家庭消费的单位成本。
何止是西瓜。美国超市里常见的商品包装,往往都是超大份量:鸡蛋起步是一打,牛角包12个一盒,牛奶一桶两加仑(近2升)。至于那些小包装食品,不是种类少,就是价格高。
据说单身汉喜欢点外卖,但配送费高、等待时间长,许多人算下来,还不如自己动手做划算。因此,一个人在美国过日子,最终都会培养出极强的自理能力,这是许多原本养尊处优的留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迅速成长的背景与真相。
我想到这些年在中国的城市里,人们津津乐道的“单身经济”正在崛起,恰好和美国形成对比。无论是百果园里的鲜切水果、海底捞点单时的“半份”,还是便利店里琳琅满目的“一人食”微波餐,我记得我家附近望平街那家在点评网上打分很高的“一人火锅”,中国的消费系统越来越懂得服务单身人和独居生活。
可是在美国,尤其是在像教堂山这样无数的中小城市,零售系统仍然围绕着“家庭单位”和“批量消费”运转。
当然,美国并不歧视单身,也没有“剩女”这样的词语。虽然没有东亚那么严重,美国年轻人这些年其实也倾向于不婚不育,独居渐成一种常态,也被社会普遍接受了。
但是,社会结构的尊重,并不等于市场结构的支持。对独居者来说,很多日常生活的琐碎困境,虽不会升级成明显的歧视,也难免被当作“边缘人群”冷处理。
不涉及日常生活细节,可能还感受不到独居生活的真实重量。
我想不通的是,这种市场结构,似乎是在默认单身人士有钱、有时间、有能力,愿意且能够为所谓“一个人的便利”付额外的钱。
但现实却是,一个人买菜,就要应对“买多了吃不完、买少了不划算”的两难;吃西瓜就只能在“太大”和“太贵”之间做选择;下班后想吃顿热饭,只能自己做,或者花几倍的钱请人送……很显然,这些都很令人内耗。
我有时会想,美国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大”?(哈,想起了《欲望都市》里的Mr.Big)
从著名的“白人饭”和我的体会来看,普通美国人的胃口并不大,但他们的生活系统从根上就是为“大”而设计的:
冰箱大,可以屯满一个礼拜的食物;洗衣机、烤箱都是家庭版;福特的皮卡是常年的畅销车型,后备箱和排量都大得惊人。美国人的生活节奏默认模式是:你不是一个人活着,而是为一个家庭、为一次囤货、为一个节日准备。
于是,连吃个西瓜,都要买一整个。
对于一个人在美国生活,自然也就会遭到温和的忽视。
但我又在想,有没有可能依靠市场结构的变化,去倒逼社会重新定义“基本生活单位”?
比如说,如今独居人口越来越多,逐渐会改变某地的消费结构,那么小包装食品、小型厨房电器、单人旅行方案、独居友好型公寓就会有更多的需求。
不过现在而言,这些改变更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特定人群中,离“普惠”还远。
现阶段,市场对这类个体需求的回应,就奇怪地表现为把他们当成另一个层级的用户——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更少。也就是说,市场看到你了,但你被当成了“高端利基市场”,因为你是非标的。
代价就是,要么你要冒着撑坏肚子的风险,独自吃完一整颗西瓜,要么得在社会中奋斗挣扎,让收入配得上这种高端消费。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这个消费大国,对每一个人来说,远未实现真正的消费自由。
你可以一个人吃西瓜、一个人过日子,但必须付出更高的时间、金钱甚至心理成本,以维系普通人的生活节奏。
今天,你在努力一个人吃西瓜吗?别忘了,你也在为这个系统的迟钝承担一点点代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