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稳定币”爆火不过月余,就有相关牛股股东搭上快车准备高位减持。
7月14日,京北方(002987.SZ)、金证股份(600446.SH)等“稳定币”概念股龙头大跌,跌幅一度超过9%;15日,上述公司股价继续下跌,京北方收报每股22.10元,跌幅2.26%,金证股份收报每股19.15元,跌幅2.89%。
在此之前,这两家公司均发布了减持公告。
7月11日晚,京北方公告指出,公司实控人之一致行动人和道(天津)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天津和道”)计划减持不超过2600万股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以7月15日收盘价22.10元计算,天津和道将套现约5.75亿元。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金证股份也公告表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赵剑及公司董事徐岷波分别预计减持不超过1770万和1110万股公司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87%和1.17%。以7月15日收盘价19.15元计算,赵剑和徐岷波将套现约3.39亿元、2.13亿元。
5月以来,随着美国、中国香港监管政策的放松,以及京东、蚂蚁等互联网巨头争先布局,稳定币开始受到资本市场集中关注,相关概念股也随之大涨。而京北方、金证股份正是典型代表。
如京北方7月9日股价达到年内最高点26.72元,相较5月初开盘涨幅高达100%;而金证股份则于7月11日达到年内股价最高点21.19元,较5月初开盘涨幅高达42%。
此次公告减持难免令市场产生联想。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京北方来看,其过往数字人民币等相关项目经验在稳定币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股价出现大幅飙升,股东可能认为已脱离公司现阶段实际价值,此时减持可落袋为安。
王蓬博进一步指出,当前稳定币概念虽火热,但仍处于早期布局阶段,多数企业尚无稳定币相关业务业绩披露,市场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在炒作。究竟谁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仍就充满不确定性。
就股东减持原因及未来公司在稳定币方面的布局规划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向京北方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仍未收到答复。而金证股份方面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并未听说公司布局稳定币相关业务,股东减持是出于个人资金需求。
监管放松,大量概念股飙升
稳定币是一种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港币)或其他稳定资产(如黄金)挂钩的加密货币,其核心目标是“锚定价值”,以此避免数字资产的剧烈波动,满足支付工具对于货币价值稳定的需求。
最早在2014年,稳定币就开始出现,不过当时的稳定币主要用于比特币等虚拟资产的交易,影响并未扩大。直到近年来,才开始逐渐向跨境支付、外汇储蓄等传统金融领域渗透,影响力随之扩大。
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展现出快速便捷、价格低廉的明显优势。在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中,银行间的跨境转账往往需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清算机构等,耗时长、成本高。相比之下,稳定币却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实现点对点的快速跨境支付,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显著缩短结算时间。
但真正推动稳定币热度攀升的,仍是监管上的放松。
今年5月,中国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为香港引入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按照落地步骤,该条例即将于8月1日生效,届时香港金管局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这也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
在王蓬博看来,相关监管法规的出台,意味着正式将稳定币从灰色地带变成正规军。有了合法化的身份后,稳定币的发展空间被打开。
中泰证券研报同样指出,从投资视角看,稳定币监管制度确立的核心不在于稳定币本身的涨跌,而在于识别谁能成为新资金流动路径上的“关键节点”,而那些具备“接住新路径”能力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将迎来估值重塑的历史性机遇。
嗅觉敏锐的互联网巨头迅速出手。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在“618”前夕的小范围交流会上专门提到稳定币,表示京东计划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而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数科也宣布启动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目前已与监管层进行过多轮沟通。
A股与港股市场也随即掀起一场资本风暴,大量稳定币概念股股价开始飙升,并一路带动Wind稳定币指数触及阶段性高点。截至7月15日收盘,该稳定币指数仍旧维持在1890.61的高位。
在此情况下,一众上市公司积极做出表态。7月14日,天阳科技(300872.SZ)在公告中指出,目前已与一家港元稳定币发行机构进入后期合作阶段;前一天,宇信科技(300674.SZ)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公司正在积极探索研究将稳定币布局引入日常零售生活场景。
而它们布局的原因,均为看好稳定币的发展前景。如宇信科技就表示,稳定币兼具非官方渠道的灵活性和加密货币的技术先进性,本质上是技术迭代催生的新型金融产品,将带来层出不穷的发展机遇,而这一趋势与公司近几年的海外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不要神话稳定币”
但在资本疯炒的热情背后,不少声音认为稳定币仍在探索过中,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众多,距离真正落地仍有不小距离,相关概念存在过热风险。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6月23日发文表示,稳定币并非投资或投机的工具,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并没有升值空间。而考虑到稳定币的风险和对用户的保障,以及市场的承载力和长远发展,发牌设有相当高的门槛,预期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牌照。
进入7月,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和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更是先后发布风险提示,直指这一新兴概念正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王蓬博认为,在现实层面,发币方的牌照尚未正式发行,国内更是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业务。目前,稳定币仅在香港监管沙盒内进行试验,远未发展到建立和形成稳定币相关产业链条的阶段。
在他看来,稳定币的核心优势或许在于为原本受限的产业打开一个合规的口子,让其有可能在跨境支付方面提高一定效率,进而逐步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但这一切都还在试点探索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和产生实质性影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同样撰文分析指出,稳定币的技术含量多于货币属性。引入包括稳定币在内的新兴支付技术有助于改善跨境支付体验,但不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也不会影响新兴货币国际化的总体节奏。
在管涛看来,市场需对稳定币保持理性认识:不要神话稳定币,更不要迷信稳定币而忽视风险,尤其要防止其沦为单纯牟利的金融工具。必须持续加强监管,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市场对于稳定币的追捧,更多是基于对未来发展预期的一种预测。在稳定币相关业务真正落地推出之前,建议投资者应保持理性,谨慎看待其中的投资机会。”王蓬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