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喇叭
9月10日,蔚来宣布完成10亿美元股权增发融资。此次融资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及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长线投资机构参与。这已是蔚来在2025年的第二次公开市场股权融资,此前在3月,公司通过港股配售融资了约35亿港元(约32.7亿元人民币)。至此,蔚来今年在二级市场的融资总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融资背景与资金用途
蔚来此次大规模融资有其深刻的财务背景。根据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上半年净亏损达117.45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高达93.39%,且流动负债超过了流动资产,股东权益为负值。截至第二季度末,现金储备为272亿元,较2024年末的419亿元有明显下降。
公司计划将此次募集的资金用于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新一代技术平台及车型开发、扩大充换电网络以及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表。值得注意的是,蔚来在研发上持续高强度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30.37亿元,占营收比例的19.8%。
资本市场反应:分歧明显
市场对此次融资的反应呈现出分化态势。美股投资者似乎更为谨慎,融资公告当日(9月10日)蔚来美股股价下跌8.92%。这反映了部分投资者对蔚来频繁融资稀释股权及其持续“输血”商业模式的担忧。数据显示,自2018年赴美上市以来,蔚来累计股权融资已超过80亿美元,叠加多次可转债发行,外部输血特征显著。
然而,港股市场的反应则相对积极,次日(9月11日)股价小幅上涨。一些全球知名投资机构如摩根士丹利、花旗、中金等认为,蔚来的经营和财务表现已迈过关键拐点,对其下半年起加速向好的发展态势,以及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抱有信心。这种分歧体现了市场对蔚来“高位融资”与“低位融资”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公司“续命输血”还是“未雨绸缪”的战略判断。
用户市场反馈:产品与服务的支撑
与资本市场的复杂情绪相比,用户市场(消费者端)的反馈则更多地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挂钩。蔚来近期在销售端的表现提供了积极信号。2025年第二季度,汽车交付量为72,056辆,环比增长71.2%,同比增长25.6%。进入下半年,增长势头更加强劲:8月交付量突破3.13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2%。截至8月底,蔚来今年已累计交付16.6万辆汽车。
新车型的市场表现尤为关键。定位家庭市场的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90,上市后产能和交付量爬坡迅速。新一代ES8的市场需求也被官方称为“比原计划要好”。这些是支撑李斌“四季度盈利论”的核心基础。
蔚来独特的换电体验和用户服务构成了其重要的品牌护城河,也是其吸引部分忠实用户的关键。有车主坦言,虽然担心公司的盈利压力,但也佩服其产品力,“换电真香!服务无敌!”。这表明,即便在财务压力下,蔚来在用户体验层面仍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未来展望:一切为了盈利
蔚来创始人李斌已多次强调,公司目标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季度盈亏平衡。其盈利公式依赖于几个关键条件的达成:四季度总销量需达到15万辆(月均5万辆)、综合毛利率提升至16%-17%(通过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及成本控制),以及持续优化研发和行政费用。
此次10亿美元的融资,为蔚来冲击第四季度盈利目标提供了更为充裕的“弹药”,特别是在保障供应链和产能方面。但也正如一些分析所指,从三季度8.7万-9.1万辆的交付指引,跃升至四季度的15万辆,环比增幅需达65%-73%,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结论:短期阵痛与长期希望的平衡
总而言之,蔚来此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
从短期看,它暴露了公司对资金的渴求和高企的财务风险,引发了资本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担忧和股价的承压。
从长期看,它为公司的技术研发、生态建设和产品迭代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吸引了国际长线资本,为其在激烈竞争中活下去并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性。
最终,这笔融资是“好事”还是“坏事”,将取决于蔚来管理层如何高效地使用这笔钱,并能否如期兑现其业务增长和盈利改善的承诺。2025年第四季度,将成为检验这一切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