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北京看病的李方(化名)深切地感受到,在北京看病不太一样了。
做过脑血管支架手术后,李方在2025年9月下旬来北京找神经外科专家复查病情。在查询了专科最出色的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和综合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协和医院后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余号,如果不是指定某位医生,当天去也能看上病。
“第一次,挂号不用抢,医院随便选”,这让多次跨省就医的李方感到惊讶。
《财经》记者在挂号平台查询,9月25日上午11点,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普通门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均有余号,神经外科肿瘤专家门诊,除知名专家外也都可选。同样神经外科名声在外的宣武医院,普通门诊当天下午还剩余78个号。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介绍,不仅门诊的患者少了,床位紧张情况也有所缓解,原来是1个~6个月不等,现在等待时间是1周~4周,“医生的生存压力大了”。
虽然一些热门科室、专家仍然一号难求,但一位在多地调研的卫生专业学者发现,上半年,不少地方都出现门诊量和住院量减少的情况。一方面患者消费更谨慎,像到北京看病这样的高支出选择可能会减少。另一方面,各地的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地把患者留在当地。
一、外地的患者少了
“我原来想都没想过,要到全国人都挤着去的北京协和医院看病,现在竟然是当天就能挂上号。”李方对北京挂号变化感受颇深。
已经习惯了通过手机挂号的李方,能很娴熟地在“京通114”预约挂号平台查看各家医院的挂号情况,从中做选择。自2023年,北京市政府牵头运行京通114,与各医院的APP放号周期、时间、科室等同步。不仅提升了挂号效率,也起到了分流病人的作用。
不过,能让李方顺利挂上协和医院号的不仅如此,还有外地来北京的患者在变少。
北京的三甲医院,外地患者占比一直较高。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学者的论文显示,2013年~2022年北京市住院患者中,外地患者占比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28.9%。
自新冠疫情暴发,进京就医人员陡然被阻。如天坛医院,2019年新院区试运行,外地患者占比一度高达62%。到2023年回落到占比30.15%。
新冠疫情之后,“各地疑难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更多作用,外地患儿有些就不用跑北京了。”这是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儿科医生观察自己领域所得。
仅看北京儿童医院,据《北京日报》,至2025年已建立了12家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了北京市10个区(含经开区),还在新疆、河南、河北、黑龙江完成4家区域中心建设。儿科医联体的建设有效降低了外地患者进京就医比例,已从70%降至40%左右。
国家的政策目标是,大病不出省,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近年来,全国建设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覆盖中西部地区。把国家队的医生派下去,确实留住了一部分患者。
至2025年3月,北京36家医院与河北152家县级医院结对,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河北是赴京患者中占比最高的。2014年,占全部外地进京患者的11.6%。现在,这一情况在改善。
宣武医院与河北医大一院共建院,2021年底在石家庄落地,宣武医院派驻专家超60人。到2022年北京宣武医院门急诊中,河北患者比2021年同比减少36.85%。
上述卫生专业学者对《财经》分析,一些地方组建紧密的医联体、医共体,就是上下级医院绑在一起留住患者,这样也能防止医保资金的外流,守住医院的收入。
“如果有些患者已经表露出了要去北京看病的意向,医院会主动提出,帮忙聘请北京的专家来,甚至有些能具体到某一位专家,就是为了把患者留住。”上述卫生专业学者说。
在北京咨询过治疗方案后,李方最终选择回东北老家做手术,“北京等床位可能要几个月,医保报销比例低,家人陪护不如在老家方便,床位也不用等那么久”。
地方医院为了留住患者,服务做得也越来越细致,比如对肿瘤患者的定期回访,有些医院到了病情高发期,及时联系回访患者,减少患者去外地就医的可能性。即便患者最终还是去了北京看病,医院也会积极跟进患者回到本地后的康复治疗等。
李方回老家做手术,不仅在于减少花销,他认为,在当地也能找到好医院、好医生,在全国排名也不错。
如今还积极不远千里跨省就医的是一些重症或者疑难杂症患者,其中肿瘤患者是占比较高的一个群体。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对《财经》说,“目前我们患者数量和外地患者占比感觉没什么变化。”
从异地医保结算数据,可窥见一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公开信息显示,自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异地门诊慢特病医保直接月结算人次从12人次,激增到了12117人次。一年多来,总结算人次超过6万,占到北京市总结算量的一半以上。
医保跨省报销给病患带来了便利,让一些长期居住外地的人员就医更方便,“目前来看县域医院患者外流还是在增长,但是有可能只是流向了周边城市,流向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情况并不清楚。”上述卫生专业学者说。
二、供给扩张十年
支持李方挂号越来越容易的背后,是北京医疗供给扩张的十年。
这是从数量、规模、人员的全面升级。2015年~2024年,北京市增加了73家医院,床位扩增3.3万张。现已达到每千人口床位数7.09张,超过了奥地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也远超美国2022年的数据——每千人口2.75张病床数。
医院扩张一度赶不上患者增加的速度。尤其人手持续增加的三级医院,2019年医师人均每日诊疗9.88人次,仍比2018年略高,医生更忙了。
2019年成为医院的一个巅峰时刻,三级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下称“床位使用率”)攀升至87.74%。
近几年,各大知名医院,在北京的四环外新建的分院区陆续启动运营,分担起从全国涌向北京的患者。
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增加800张床位后,重点科室专家号预约周期从数月缩短至1~2周。
202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投用,一年可多接诊105万人次。
2024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单日最高门诊量突破2200人次,外地患者占比近半。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公开介绍,已完成13个市属央属医院疏解项目建设,累计疏解床位3000余张。
新冠疫情给忙碌的病房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空下来的病床,医生们以为疫情结束后会迎来反弹。
需求端确实如此,202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至2.9亿人次,出院人次503.6万次,均超过2019年水平,2024年也保持增长。
然而,床位使用率再没超过2019年。
2023年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81.58%,到2024年下降至81.21%。北京的病床没那么紧张了。
北京市通州区近年新增四家医院4200张床位。2024年10月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离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不到三公里,一位北京友谊医院工作人员坦言,“肯定会分走一些患者,我们的优势学科不担心,但像安贞优势的心血管科室,肯定对我们医院有一些影响。”
全国的医疗机构都要在新趋势中寻找平衡。国家卫健委数据,2024年1月~11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9.2%,同比减少1.0个百分点。
但,三级医院仍然很抢手,扩增还在持续中。
国家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在北京亦庄的新院区,规划床位1200张,预计2028年投入使用。
北京中医医院在朝阳区的新院区,规划床位1000张,计划于2029年底竣工。
上述卫生专业学者表示,各级政府都正在筹划“十五五”规划,医院扩张的边界在很多地方正受到讨论和重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作者:辛颖
上一篇:夫妇接力套现?风语筑:实控人辛浩鹰计划减持不超3%股份,其丈夫及一致行动人8月已套现1.74亿元 夫妇接力套现?风语筑:实控人辛浩鹰计划减持不超3%股份,其丈夫及一致行动人8月已套现1.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