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谈判:一场历时15年的经济外交博弈
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世贸组织WTO的前身)递交了重新加入的申请。然而,这场入世之路远比预想的漫长——中国用了15年时间,历经无数艰难谈判,才最终叩开WTO的大门。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外交战争”,见证了中国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漫长的等待与谈判的开启
尽管中国早在1986年就提交了申请,但由于GATT的审议流程复杂,加上1995年WTO取代GATT的机构调整,中国的入世进程一度停滞。直到1995年底,真正的多边谈判才正式启动。根据WTO规则,中国需要获得绝大多数成员国的同意才能加入。为此,中国制定了“先亚洲,后欧美”的谈判策略。
1997年,经过艰苦磋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率先达成协议。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赢得欧美国家的支持——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中国能否成功入世。
欧美阻挠与中国的让步
1998年,中国主动提出降低关税,展现诚意,但欧美国家仍以政治因素为由设置障碍。在随后的谈判中,中国与欧洲更换了四任谈判代表,而美国更是换了五任。美国对中国的警惕由来已久,尤其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视为亚太地区的潜在对手。许多美国政客担心,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腾飞,可能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
为何中国必须加入WTO?
WTO拥有160多个成员国,覆盖90%以上的全球贸易额,堪称“经济联合国”。对中国而言,加入WTO意味着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改革,增加就业,并增强国际影响力。因此,尽管谈判艰难,中国始终没有放弃。
克林顿的“关键支持”
中国最终成功入世,离不开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力挺。1999年,克林顿派出财政部长访华,随后又亲自承诺全力支持中国加入WTO。他甚至组建专业团队游说国会,最终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法案。
然而,克林顿的支持并非出于“亲华”立场。早在他执政初期,他曾主张对华强硬,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像苏联一样崩溃”。但现实让他意识到,一味打压中国只会损害美国经济利益。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对美国企业极具吸引力,而通过WTO规则,美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甚至影响中国经济走向。
历史意义与克林顿的遗产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尽管克林顿的初衷包含战略考量,但他的决策客观上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在他任内,美国对华援助比例从7.6%升至10.6%,成为受援国中的最高比例。
卸任后,克林顿多次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无论动机如何,他在中国入世进程中的角色,已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