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9月12日,中国饮料行业标志性事件诞生——宗馥莉正式辞去娃哈哈集团所有管理职务,仅保留第二大股东身份。这场酝酿已久的"分家"大戏,随着"娃小宗"品牌浮出水面,揭开了中国快消品行业最引人关注的商业博弈序幕。
一、辞职时间线背后的深层角力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普通的人事变动。但梳理近一个月的关键事件,便能发现其中暗流涌动:
9月13日,"2026年起启用'娃小宗'品牌"的经销商通知文件流出9月下旬,"娃小宗"系列商标突遭异议9月24日,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被迫启用"沪小娃"替代品牌10月2日,宗馥莉亲信严学峰经历"立案审查-解除审查"风波
这些事件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权力博弈图景。与2024年那次"以退为进"的辞职不同,本次宗馥莉彻底放弃了29.4%股权带来的决策权,将自己定位为纯粹财务投资者。这种决绝姿态,源于她对娃哈哈商标支配权的彻底失望。
二、商标困局:无法绕开的商业死结
作为中国最具价值的饮料商标之一,"娃哈哈"三个字却成为宗馥莉宏图大展的最大阻碍。根据现有制度,商标授权需经三大股东一致同意,这使得宗馥莉掌控的生产销售体系始终受制于人。即便获得授权,宏胜系也需向集团让渡大量利润,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商业模式,显然不符合其战略构想。
"娃小宗"商标的批量注册(涵盖32类啤酒饮料、29类食品等核心类别)以及"宗小哈""娃小哈"等防御性商标的布局,显示出宗馥莉早已筹划多时的品牌自立之路。值得玩味的是,上海子公司启用"沪小娃"而非加盟"娃小宗"体系,暗示着娃哈哈体系内部分势力仍拒绝向宗馥莉靠拢。
三、双输or新生?行业格局面临重塑
这场分家背后是典型的产权困局:商标所有权与生产经营体系分离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宗馥莉带走了实际生产能力(宏胜集团拥有中国饮料行业最完善的产业链之一),却失去了价值千亿的品牌溢价;娃哈哈集团保留金字招牌,但生产体系支柱已然抽离。
快消品行业的残酷在于,新品牌突围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沉淀。宗馥莉手握成熟渠道,但要消费者接受"娃小宗"替代"娃哈哈",无疑是与三十余年建立的品牌认知正面抗衡。而娃哈哈集团失去生产基地后,能否守住市场份额更是未知数。
四、未竟之问:国民品牌路在何方
董事会中尚存的两名"宗系"董事叶雅琼、洪婵婵会否跟进辞职?谁将接掌娃哈哈集团帅印?这些悬念都将影响事态发展。更深层的命题是:在创始人家族与企业深度绑定的中国商业环境下,如何构建更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避免将商业决策异化为意气之争?
(结语)当宗庆后时代的最后一位家族管理者离场,"娃哈哈"这个承载国民记忆的品牌正站在命运十字路口。无论最终走向何种结局,这场商业变革都给中国企业传承与品牌运营上了深刻一课——在资本逻辑与情怀价值的碰撞中,唯有建立权责清晰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才是基业长青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