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玥
当行业从增量时代转入存量竞争,任何一家企业的财报都不再是一份孤立的成绩单,而成为折射行业深层趋势的多棱镜。
以口子窖的三季报为例,它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的增长困境,也映照出白酒行业,尤其是众多“腰部酒企”当下所面临的共性课题。
三季报映射的口子窖多维挑战
三季度报告显示,口子窖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74亿元,同比下降27.24%;归母净利润7.42亿元,同比下降43.39%。
其中第三季度的业绩波动尤为显著,单季归母净利润仅2696.51万元,同比下滑92.55%。
进一步拆解数据可以发现,口子窖在多个维度上都面临挑战。
首先,“两降一升”的产品格局凸显出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作为公司营收主力的高档产品收入为29.61亿元,同比下降28%;中档产品收入4130.47万元,同比下滑15.38%。与此同时,低档产品虽实现25%的增长,但由于体量较小,尚不足以抵消主力产品线的业绩下滑。
其次,“内外夹击”的市场格局,显露出渠道扩张的“量增质减”。
前三季度,安徽大本营市场实现营收25.87亿元,同比下降27.24%;省外市场营收为5.3亿元,同比减少23.93%。即便公司在同期省内净增55家、省外净增47家经销商,仍未能扭转调整趋势。
最后,销售渠道的传统路径依赖仍待突破,新渠道的探索之路依旧漫长。
在销售渠道方面,口子窖长期依赖的大商模式收入同比下降29.70%。虽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直营渠道同比增长64.94%,展现出积极势头,但其2.22亿元的营收体量仍然有限。
口子窖的这份成绩单,清晰地反映出白酒行业在宏观环境与消费趋势变化下的整体现状:市场需求趋于收缩,预期愈发谨慎,行业正从高歌猛进的普涨时代,步入一个考验企业内生动力与经营韧性的分化阶段。
“口子窖们”的失守背后
行业的每一次波动,都像是一场压力测试。
对于根基深厚的头部企业而言,这或许只是增长节奏的阶段性调整;但对于抗风险能力有限的腰部酒企来说,却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考验着企业的经营韧性。
口子窖业绩的调整并非孤例,其同样映射出许多腰部酒企在逆风周期中普遍面临的困境。
随着行业总消费量趋于稳定,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已从“开疆拓土”转向“结构性争夺”。这意味着,企业在既有优势市场的渗透度趋于饱和,而向外拓展时,又需同时应对全国性名酒与地方强势品牌的多线竞争,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种存量博弈的格局下,企业过去赖以驱动增长的另一引擎——“价格驱动”模式,也遭遇瓶颈。
以往通过提价拉动营收与品牌升级的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边际效应明显减弱。一方面,主力产品在稳价过程中已感受到压力;另一方面,品牌想要向更高价格带跃升,绝非简单提价即可达成,而需品牌力、产品力与时间周期的长期积累与协同支撑。
这或许正是“腰部酒企”业绩失守背后的深层逻辑。
规模扩张与价格驱动这两条传统增长路径同时受限,新的增长引擎尚未成形,在此基础上,企业的转型“脆弱性”便被放大。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倒逼企业走出路径依赖,对产品结构与增长模式进行系统化重构,以构建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增长体系。
腰部酒企路在何方?
面对深刻的市场变局,腰部酒企的下一阶段发展,亟需完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重心转移。
这是一场全链条的系统升级,起点在于核心命题的再定义。
转型的首要环节,是回归产品本身,实现“从广铺货到树标杆”的转变。企业应对产品线进行战略性梳理,将资源集中投入具备市场基础与成长潜力的核心单品,努力将其打造为引领增长的标杆产品。此举不仅能巩固基本盘,更能为品牌价值的上行奠定支撑,为长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产品定位更加清晰,与之匹配的渠道革新与用户关系重塑,便成为实现突破的关键落点。企业需要在优化传统经销体系、提升渠道效率的同时,积极探索直营、新零售等更贴近终端的模式。其根本目标,是借助数字化工具和个性化服务,与核心消费群体建立更直接、更稳固的连接,把渠道从“货品中转站”转变为“用户沉淀平台”,形成品牌自身的护城河。
最终,这一切策略的落脚点,都在于对核心市场的深度掌控。相较于过去广撒网式的扩张,将战略资源优先投入优势区域、实现精耕细作,无疑更为务实。通过在“根据地”市场提升占有率与品牌影响力,企业得以打造可持续“造血”的稳定基础,为未来有序外延积累更充足的资本与底气。
白酒行业步入新阶段后,对企业战略前瞻性、运营精细化和组织应变力的全面考验。而口子窖的三季报,无疑为行业观察与企业自省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窗口。
对于广大腰部酒企而言,这更是一场自我更新的契机。唯有主动顺应变化、回归产品本质、夯实内生能力,方能在行业格局的演变中保持定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