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报(记者 贺阳 文/图)11月9日,第九届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来自全国部分高校、老字号企业、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代表共同见证了高校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创新之举,也见证了此次大赛构建可持续“学企共生”模式的努力和探索。

第九届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而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与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交汇点,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此次大赛无疑是一场校企联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精神的生动实践。
探寻“产教融合”密码
记者在第九届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第十届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了解到,第九届大赛共有全国5个分赛区的216个团队项目参与。大赛通过初赛、复赛、半决赛等环节,最终有17个项目团队进入总决赛。
其间,所有参赛项目按顺序进行了视频展示和项目路演。根据主评审、现场嘉宾评审打分和线下走进老字号企业、博物馆以及参与非遗技艺体验等环节的任务分值进行综合计分,得出最后的分数。
大赛主办方之一、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委会主任祝合良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想法,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不仅实现自身的就业,还能带动更多人就业,为老字号发展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在大赛现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芦花克数盐”项目吸引了众多关注。该项目历经三届大赛打磨,完成了从创意到产品的完美蝶变,找到了“产教融合”的密码。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党支部副书记马粹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构建了可持续的“学企共生”模式。自2024年起,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汉盐订单班”,每年招收30名同学,相当于每年助力完成了30名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这种联合培养机制,确保了项目人才不断档、创意能落地,真正实现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芦花克数盐”项目团队。
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大数据与审计专业231班学生张熙表示,作为订单班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很特殊——既是在校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在盐场的实习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老字号对“质量”的坚守。回到赛场,他们就能用一线的视角来打磨项目,这次的溶解度升级就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创新。他们是校企联合培养下真正的“创新种子”。
创新“学企共生”新模式
记者发现,这种产教融合、学企共生的主导思想始终体现在大赛的全过程中。比如,北京工商大学关于张亮麻辣烫的店铺扩张项目,聚焦“可视自选+辣度分级+轻油健康”与双展示柜新鲜陈列塑造差异;天津商业大学采用“数字创作收费+IP授权变现+体验空间盈利”等多元商业模式,让西泠印社这一老字号焕发新生;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通过文化链、数字链、价值链的三链模式,激活非遗经济价值。
就在本次大赛举行的前几天,11月5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要围绕202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准确研判形势,明确促就业工作方向,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参赛选手纷纷表示,大赛重塑了他们对“职业”和“传承”的理解。“我们不再只是学习者,更是百年技艺的青春接力者。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将书本知识、实习经验变成了一个逐步走入市场的产品,这种巨大的成就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张熙表示。
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委会、中国学企联合会平台主办。
组委会秘书长王玉秋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第十届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将会带给行业更多的亮点和启示,希望通过大赛这个鲜活的载体,服务更多的老字号与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