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要像造车一样造卫星”|湖南新型工业化调研 智能制造一期项目产品 智能制造工程现场视频
创始人
2025-11-18 19:43:12

湖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有一批创新成果铸造的大国重器。

这里有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中国高度”,以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以中小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中国精度”,以特种桥梁钢为代表的“中国韧度”……

近日,红星资本局跟随工信部,探访湖南优质企业,看它们如何通过技术攻坚和智能制造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壮木渐成林”。

6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

湖南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国第一。这里工程机械领域巨头云集,三一集团、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铁建重工(688425.SH)、山河智能(002097.SZ)、星邦智能5家企业长期稳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的总部在湖南长沙,这里有着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中联智慧产业城。

中联智慧产业城汇聚了12个智能工厂、300多条智能产线、20条无人化“黑灯”产线、7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在这里,平均每6分钟可以生产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车,每27分钟生产一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打造一台汽车起重机。

在中联智慧产业城的车间内,“智能”随处可见。机械工作井然有序,不需要人来“干涉”。

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工作任务通过系统自动分配,可以实现每个设备之间相互协同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各项传感器会采集整个施工现场的实时数据,同步给每一台设备,使整体作业更加协同。


中联重科

走进车间,AGV物流小车在工厂内穿梭。“整个车间一共规划了数百台AGV物流小车,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几吨重的挖掘机结构件,都由它们实现100%的物流转运。”工作人员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小车还有自动避障功能,如果长时间无法通行,会自动规划出一条新的路径来确保物料运送至指定位置。

挖掘机总装车间内,最耗时费力的就是“上下合车”。上下板车需要精准对位,以往在传统车间,这项工作采用的是钢绳吊装,需要5个人20分钟,现在通过一套智能系统,仅需一名工作人员来进行细微调整,最多3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上下合车的过程。

“智能”还不止于此,红星资本局看到,被称为“24小时电子质检员”的智能视觉识别机器人,会自动拦截不合格件,还会以灯光或语音提醒工作人员;自动涂胶机器人,在节省涂胶量的同时,一台设备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过去两名熟练工人的涂胶量。

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这条产线融合了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目前可以做到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生产一套挖掘机的成本节约了15%。

“在生产厂房,可以见证从一块钢板,到整台挖掘机下线,整个园区是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的生产。”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紧凑设备事业部生产制造部经理张志远告诉红星资本局,整个园区覆盖了从小型到超大型全系列挖掘机的生产。

张志远以传统车企的生产线举例,以前一条产线只能生产一个车型,现在一条产线可以覆盖多种型号挖掘机的生产制造,是全柔性的生产。

除了“看得见的智慧”,车间大屏幕上还展示了“看不见的智慧”。

对于已经出厂的挖掘机等设备,张志远称:“每一台机器从出厂起,就接入了管理后台。”

车间大屏幕显示,与平台连接的设备总数超80万台,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系统还能监测智能产线,如果某个设备的施工工位发生异常,屏幕上会有相应提示,工作人员在移动端就可以及时查看异常出现的地方,缩减了排查时间,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中联重科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行业排名第一,工业互联网水平位于行业头部。

要让造卫星像造车一样实现规模化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株洲的北斗产业从“零”到“链”,历时不过短短4年。2024年,株洲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已超170亿元,同比增幅38%。其中,北斗核心产业规模过40亿元。今年上半年,株洲北斗核心产业增速达34.37%,在全国39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5月21日,由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德雷特”)研发制造的遥感卫星“XR-11”,从湖南株洲智能制造工厂出厂,成为湖南株洲本地造的首颗卫星。其在酒泉发射升空,创下中国商业航天遥感卫星8小时下图的最快纪录。

赛德雷特卫星智能AIT工厂是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中南地区最大的民营商业卫星制造基地,具备每年150颗以上的微小卫星批量化研制能力。


赛德雷特

卫星虽远在太空,但由卫星组成的星网、星链却和我们的未来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全球无死角的通讯保持不中断是基本前提。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中,卫星的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能实现真正的无人自动驾驶,这与卫星通讯和北斗导航是密不可分的。”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介绍:“再比如智能家居,如果没有卫星通讯和北斗导航定位,就无法实现手机对各种家用电器的远程实时操控。”

刘正峰称,传统的卫星研制基本都是定制化,小批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远远满足不了商业航天未来发展需求。谈量产的前提是“标准化”和“智能化”,通过标准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和总装,研制卫星的时间成本将大大缩短,有望保证每个月都有卫星下线。

“我们也有这方面技术储备,我们一直在探索卫星轻量化,通过集成化设计,标准化制造,缩短研制周期等手段来降低研制成本,把它的价格打下来。”刘正峰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轻量化之后单个卫星的成本大概可以下降50%以上。”刘正峰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要让造卫星像造汽车一样,“汽车只有上了规模才能产生利润,卫星也一样,只有规模化才能把成本降下去。”

除了研制成本,发射成本也是需要考量。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国内发射一颗商业卫星的成本约为1万美元/kg(约合人民币7.1万元/kg),很多厂商正在努力将成本降至3~5万元/kg,甚至更低。

赛德雷特首颗发射成功并稳定运行的卫星重量为135公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射成本。

据媒体消息,今年11月马斯克的SpaceX已经完成了2025年的第100次星链卫星发射,累计超过2500颗。刘正峰谈到,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要想形成商业规模,需要对以往的研制模式和发射模式进行变革。

刘正峰认为,目前的难点在火箭发射,运载能力、发射规划和频次还不够。他认为,商业航天发展要进入快车道,特别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参与,还有待规范。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摄影报道

编辑 陶玥阳

审核 何先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流动性压力初现美国金融市场迎来...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撰稿王应贵当地时间11月17日,美国科技股下跌,继续带动大盘向下。道琼斯...
2.46亿资金抢筹航天发展,机... 11月18日,上证指数下跌0.81%,深证成指下跌0.92%,创业板指下跌1.16%。盘后龙虎榜数据...
五连板九牧王:公司股票交易存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18日,九牧王公告,公司股票交易存在市场情绪过热情形及较高的炒作风险,可能存...
外资调研热情不减:月内涌入超百... 进入本周以来,A股市场延续震荡调整,港股市场亦呈现缩量态势,外资对中国资产有何最新预判?“A股估值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