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流量易逝,内容永生。”
当这句话从一位深耕电商的前辈嘴里说出时,我的脑海中仿佛响起了钟声——一切关于“电商”这个赛道的迷雾,忽然就被拨开了一角。
电商的本质,不在“电”,而在“商”。
这似乎是一句老生常谈,却常常被平台规则、新功能和KPI冲昏头脑的运营人所忽视。
如今随着内容电商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拍来,我们愈发需要重新审视“内容”与“信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信任的迁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过去,内容电商大多数依赖IP式信任,粉丝量越大、KOL话语权越强,成交就越容易。
这样的“被动信任”正在被“主动信任”取代。
什么叫主动信任?
是用户相信平台的筛选机制,相信平台推送给自己的商品已经过审慎的优化和筛选。
这是一种对平台整体生态的信任升级。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大数据更精准了。)
以抖音为例,它的场均UV价值大约为0.98元。
也就是说,每一个用户的每一次有效访问,几乎都能被精准地“变现”。
为什么?
因为它的内容和算法已经把“信任”从“IP”转移到了平台本身。
只要你是合格的商家,只要你提供了靠谱的内容和产品,哪怕你没有粉丝,也一样能出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两年,抖音开始加强货架电商的布局。
它不仅希望用户在刷内容时顺便下单,也希望在用户“有意图”搜索时能有更完整的商品货架逻辑,这就是从内容场到货架场的跃迁。
二、内容电商的“变”与“不变”
内容电商的本质一直没变:用内容降低成本。
但这句话背后,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成本:
短视频降低的是流量获取成本;
直播电商降低的是流量转化成本。
短视频,是一场对算法的进攻战。
靠内容的创意、结构、节奏和情绪撬动平台自然流量。
这是“钓鱼”的部分,要钓得好,饵料必须精致、动人。
直播电商,则是围绕“有限流量”的挖掘战。
主播就像是一个临场的销售顾问,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从建立信任、介绍产品、回答疑问到推动成交的全过程。
这是“开矿”的部分,要挖得深,全靠现场运营能力。
如果你还把短视频和直播当成一种宣传工具,那你可能已经落伍了。
现在他们已经是商业逻辑的核心部分,是提升ROI的关键驱动力。
三、小杨哥模式:电商版的“阿米巴”
说到ROI,就不得不提小杨哥和他的“三只羊”模式。
(当然现在小杨哥挺凉凉的,但曾经的玩法值得借鉴。)
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电商阿米巴化打法:通过直播切片授权,给其他账号一定的保证金,让他们用小杨哥的内容来做投流,然后绑定供应链、控制物流和售后,完成一次“复制型成交”。
这种模式为什么成立?
因为它做到了电商内容的“规模化再利用”和“交易闭环”。
核心在于:小杨哥的IP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可授权的内容资产池”。
这意味着,未来的内容创作者不仅仅是卖产品的人,更是一个可供其他人“拿来主义”的商业入口。
四、没人管的视频号,也许是最大的机会
让我们看向另一个正在酝酿变革的平台——视频号。
它最大的难处是没人管,它最大的优势也正是没人管。
这种“原生态”的自由度让视频号变成了创作者和运营人试验新内容、新模式的绝佳试验田。不用层层审批,不用绕过复杂机制。
你可以快速验证自己的内容,快速获取反馈。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视频号到底是走“内容导向”还是“货架逻辑”?
目前来看,它还在模糊地游走中。
但正因为混沌,才意味着红利仍在。
五、那些你忽略的“电商关键能力”
归根结底,平台再怎么变化,电商的几个关键能力是不会变的:
1.信任结构设计能力:你能不能在30秒的视频或一分钟的直播开头,让人“信你”?
2.内容结构能力:有没有一套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注意力、传达卖点、打动心智的内容模板?
3.产品选择能力:你选的产品有没有真正的差异化?有没有解决用户痛点?
4.投流和复盘能力:你能不能根据转化数据优化你的脚本、缩略图、价格、标签、评论互动?
5.商业感知力:你有没有嗅觉去判断一个平台、一个流量入口、一个产品形态是否即将迎来风口?
这些能力,没有一个能靠培训班学会,只能靠实战、复盘和深度理解。
结语:内容永生,流量有价
也许你还在苦苦追逐流量,今天追抖音,明天做视频号,后天又看中小红书……但真正的长期主义电商人,应该把内容当作可积累的资产。
它不只是一段视频、一个脚本、一场直播,而是你对“商业理解力”的具象表达。
平台会变、流量会变、投放机制会变,但内容的结构逻辑和信任的传递机制,将成为你在每一次变化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