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601800.SH、01800.HK)发布2025年一季报显示,1—3月,中国交建实现营业收入1546.44亿元,同比下降12.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4.67亿元,同比下降10.98%。营收和利润均从去年同期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中国交建证券事务代表俞京京在上证路演中心5月6日召开的中国交建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为满足全年项目开工需要,用于采购、预付款的现金流支出同比增加。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适应国内建筑行业环境的变化。“春节前后休假及应部分业主要求延长假期要求以及针对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灵活调整开复工节奏所致。”
中国交建在财报中称,面对行业形势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压力,公司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基本稳定,海外业务发展韧性较强,境内大城市业务发展稳健,传统大交通支柱业务承压,但依然保持建筑行业领先地位。
在新签合同方面,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为5530.34亿元,同比增长9.02%,完成年度目标的27%。境内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4461.57亿元,同比增长7.23%。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1068.77 亿元(约合15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4%,约占公司新签合同额的19%。
“新签合同同比上涨,主要原因是国内招投标进度显著加快,全国EPC项目平均招标周期缩短至45天(2024年为58天)。”中国交建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刘正昶对记者表示,公司通过“城市包保制”强化属地深耕,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中标率均有提升。同时,海外业务增速明显,体现出公司国际化发展优势。
分业务板块来看,在新签合同中占比过半的城市建设板块实现了同比增长4.53%,港口建设、基建设计业务、疏浚业务等领域新签合同均实现了正增长,道路与桥梁建设和铁路建设领域新签合同分别下降6.02%和14.47%。
对于二季度的生产经营形式,俞京京表示,一季度,公司受到有效施工工期短和来自政府的应收款变现滞后的影响,主要财务指标同比下降,二季度将逐渐回归常态化。
俞京京对记者透露,今年1月,中国交建董事会审议确定了2025年计划目标,其中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速为7.1%,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5.0%。上述指标在建筑央企同行业中,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公司将自我加压,继续努力。
中国交建成立于2006年10月,是特大型国有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装备制造、城市综合开发等业务。目前,中交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
(助理编辑:朱会珊 审核:杜丽娟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