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沙特会晤让美俄在俄乌和谈中再度展开对话,冲突虽有降温迹象,欧洲各国却开始将目光从乌克兰战场转向自身的防务安全,波罗的海区域由此成为新焦点。
波罗的海危机,欧洲围堵俄能源出口
去年年末,芬兰警方扣押了疑属俄罗斯“影子船队”的油轮,指控其在波罗的海抛锚拖拽近一百公里,意外导致芬兰向爱沙尼亚输电的北欧电网公司二号海底电缆断裂。紧接着,又有四条海底通信电缆相继遭遇不明故障,打击了区域的数据与能源通道安全。
针对上述事件,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坚决否认俄方责任,称西方此举意在遏制俄罗斯石油出口,并借机对该海域航运设置重重限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能源部门实施了数万项制裁,但出于对全球油价“失控”风险的顾虑,没有对俄油全面禁运。
欧盟、G7及澳大利亚等经济体采用“价格上限”模式,将俄海运原油价格锁定在每桶60美元;一旦成交价高于此限额,相关国家的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将被禁止为其提供保障、技术援助或资金服务,由此形成“软性禁运”的变相压力。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对它来说极为重要,据称每月有高达175艘满载俄罗斯石油的油轮穿越波罗的海,占到俄罗斯海运石油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西方媒体称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船只保险不明,指责其为“影子船队”。
北约东欧施压,俄罗斯要求撤军
在俄乌冲突持续之际,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北约内部表现得最为激进。他们不仅通过言辞频频向俄罗斯发出强硬信号,更不断敦促北约采取实质行动,以压制克里姆林宫的“咄咄逼人”,身处俄罗斯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岸地带,一旦北约能够在波罗的海部署更多防御设施,就能有效遏制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海上与空中力量投射。
进入2025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政策出现转向,美方不再是冲锋在前的“领头羊”,而欧洲中坚力量则挺身而出,继续为基辅提供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换言之,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开始扮演“稳定锚”的角色,这也让东欧的北约成员国有了更大胆的议论空间,讨论向乌克兰直接派遣部队的呼声不断高涨,甚至有人认为,借此机会一举削弱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势力,是保卫自身安全的必要之举。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沙尼亚政府高层表示,如果俄罗斯继续在波罗的海区域行动,爱沙尼亚海防力量将不排除对俄油轮实施拦截甚至攻击。局势愈发紧张,俄方向华盛顿提出了“从东欧全面撤军”的硬性要求,若美军真的按照俄方设想,撤出驻扎在波兰、爱沙尼亚等国的部队,会削弱北约对俄罗斯边境的直接威慑。
欧洲气价飙升,乌克兰陷能源困局
俄罗斯自2020年起,通过“土耳其溪”管道向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输气,两年时间,通过乌克兰本土网络向欧洲的俄气流量就达150亿立方米左右。2024年底,乌克兰单方面宣布禁止俄罗斯天然气经本土输往欧盟。这一举措不仅使欧洲国家的采购成本大幅攀升,也让乌克兰自断能源补给。
然而,据央视新闻报道,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表示,目前依旧存在“反向供应”俄罗斯天然气的可能性,尽管乌克兰政府尚未决定是否直接采购俄气,但由于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混合输送”属性,无法在物理层面区分俄罗斯与其他产地的气源。
在美国可能从东欧撤军、而欧盟对俄气“价格上限”政策摇摆不定的双重压力下,乌克兰正陷入能源安全的两难境地。除依赖反向输气,基辅还加大了进口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及建设新跨境管道的力度,但短期内难以弥补冬季高峰的巨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