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金
来源 / 节点财经
2025才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就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接受着科技带来的“豹变”。
量子计算迈向实用化、人形机器人开跑马拉松、基因治疗应用加速拓展、太空探索密集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产业更替,都在深刻重塑着社会图景。
今天我们讨论前沿科技,不在于是否懂AI、懂量子计算,而是我们要跟随着前沿理论的引导,填补生活中的各类“拼图”。
5月17日举行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成为了我们观察科技实力补全生活拼图的一个生动切面。
01 非碎片化的观点碰撞,增大前沿科技的“价值密度”
和许多科技论坛覆盖面比较小众不同,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价值密度很高,它一直致力于把前沿科技变成非碎片化的“慢内容”,为科学界、产业界搭建探讨科技变革的交流平台。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今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首先指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
张朝阳也强调了,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则提出了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多模态;二是应用于与GDP密切相关的行业。郑纬民院士还详细阐述了AI大模型的生命周期,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等环节,并指出大型科技公司在这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
在教育领域,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变革趋势和蕴含的发展机遇。指出了“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还有基础科学领域,大咖们也分享了许多真知灼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分享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物理探索之旅,强调发展先进科学装置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吉林大学张伟教授则介绍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发现天然少层石墨烯的重大发现,为月球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裴端卿教授围绕“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发表演讲,指出细胞命运调控在生命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另外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了太阳爆发、火星探索、人类寿命延长、气候变化等科学话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技术革命到产业化应用,都在今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中形成了颇具含金量的探讨,对前沿科技服务深入产业提供了更加可行、可复制的模式。
02 科技圈高质量内容的“造浪者”,坚定正确的航向
2019年,搜狐举办了5G峰会和AI峰会,当年的焦点是5G、AI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关注度。经历了七年的演变,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也折射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脉络。
从2022年起,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内容和规格上全面升级,关注的前沿科技范围不断扩大,包括6G、外星文明、太空探索、生命科学、核聚变、脑机接口等当年最火热的命题,搜狐一直是与前沿科技并排奔跑的媒体平台。
在今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节点财经》还观察到,大咖们的观点,成为了“前沿科技的风向标”。
特别是今年deepseek连接万物的大背景下,在“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中,张朝阳、张亚勤、傅盛等多位嘉宾展开了激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AI并非人类的替代品,而是人类能力的延伸。
《问道智能》圆桌论坛
在普通人更好奇的“人工智能接近人类水平的时间”这个问题上,“问道智能”圆桌论坛里的大咖也给予了解答——大约需要5年时间,信息智能的通用AGI在视频处理等各方面可达到人类的水平;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物理智能,可能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实现;脑机接口、大模型技术与人类大脑、器官及生命体深度融合等生物智能,涉及多个跨学科领域的突破,整体需要15-20年才能实现。
还有“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也被强势围观,与会嘉宾们就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技术挑战及市场竞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常琳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关键在于创造实际价值。宇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王启舟还鼓励年轻人们:“如果年轻人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哪怕只是一部分人进入其中,也许某一天人形机器人就能变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
“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
不仅传递前沿科技观点和正确认知,搜狐还是科技内容的“造浪者”,启迪着大众对科学的探索。
如《张朝阳的物理课》《星空下的对话》《科学演讲局》等节目的推出,一直在提升科技内容的生态水位线。
就在不久前,张朝阳与零跑科技创始人朱江明,强脑科技创始韩璧丞齐聚杭州开启了一场《星空下的对话》,谈到了创业初心、价值使命和AI机遇。《张朝阳的物理课》的不断进化,还在通过探厂+物理课堂的形式走进光伏储能、汽车等领域,让用户看到了更多前沿黑科技,每每直播都能吸引数千万次观看,不乏许多青少年网友。
科学内容一直是内容行业中的“稀缺资源”,搜狐用七年的坚持,印证了科技内容传播时,与其执着于完美答案,不如坚定于正确的航向——即站在时代前列观察与记录,左手耕耘深度内容,右手打造活动IP,这也是搜狐对中文互联网内容质量的执着。
03 广度、深度和锐度,打开活动IP的增长极
过去几年,人类逐渐迈入一个内容繁荣的时代,短期内激发荷尔蒙的内容,无法留下任何价值。站在今天回望,我们仍然需要有平台守护精品内容尊严,市场上需要更多有广度、深度和锐度的内容,搜狐就是这个角色。
从覆盖的广度来看,每年搜狐科技论坛都能产生许多爆点话题,今年亦然。
王树国校长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这一观点掀起了广泛的讨论,王树国校长甚至打趣称,现在导师判断论文是谁写的,“挑不出毛病的是AI写的,有缺点的是人写的”。在这个基础上,王校长认为,大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与社会深度融合,“大学不应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而应主动与世界对话。”
这些爆点话题对于全社会来说,正在敦促着我们把死知识转化为活常识,提升普通人的科学素养,搜狐所做的,正是帮助普通用户建立起认知资产。
从探讨的深度来看,现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参与者,有多位院士、科学家和产业级领袖,活动IP由此成为科技赛道的“价值探测仪”。
例如在今年的硅谷“分会场”。硅谷知名风险投资机构Fusion Fund的创始及管理合伙人张璐表达了“产业应用更看重的还是价值体现”的看法;GroupUltra创始人陈春宇分享了在硅谷的AI创业见闻;Meta人工智能科学家许家骏则认为,通用大模型和完善的API加上工具链正在降低创业门槛。
投资人、创业者、企业家们能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齐聚一堂,在科技领域绘制创新地图,为企业锚定研发方向,更具备产业价值。
从切入的锐度来看,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只是搜狐打造的高质量活动IP之一。
搜狐在其他领域也有举办了多年的行业盛会,同样用灵敏的产业嗅觉,成为了连接用户-产业的载体。例如搜狐财经年度论坛在每年年末,都聚集各界精英探讨经济变革之路,传递真知;搜狐酒业年度论坛成为了酒业圈内高传播度、高认可度的行业盛会;还有持续数十届的搜狐新闻马拉松,一直在集结各路大咖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们都是解码中国科技、商业、创新、消费的最佳注脚。
这些活动IP的常青树也为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发展带来了启示:
未来我们应该打开前沿圈子产学研对话链路、深挖产业价值的富矿。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学者、投资人、用户聚拢在搜狐的论坛等活动,就是活动IP从内容产品升维为搜狐战略资产的明证。特别是那些真正创造社会价值、满足用户深层需求的内容,才更能在商业增长中实现差异化站位,找到新的增长极。
*题图由AI生成
上一篇:不止于关税 不止于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