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青岛啤酒业绩“失速”,豪掷6.65亿收购即墨黄酒能否换来“第二曲线”?
2024年,青岛啤酒(600600.SH)在营收与销量双下滑的压力下,试图以跨界并购寻找破局之道。5月7日,公司公告拟以6.65亿元全资收购即墨黄酒。这一被称为“中国啤酒一哥”的国企老牌,能否借道黄酒重启增长引擎?市场对此反响不一,质疑声亦不绝于耳。
主业承压,高利润掩不住“量缩价难升”
2024年,青岛啤酒实现营收321.38亿元,同比下降5.3%,为五年来第二次出现营收负增长,反映出主业增长乏力。同期归母净利润43.45亿元,同比微增1.81%,虽创历史新高,但盈利增速明显“失速”,与此前连续七年双位数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销量方面,全年实现754万千升,同比下滑5.85%。库存量却小幅增长0.78%,显示渠道去化承压。即便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72.7%,但价格端的传导效果有限,难以完全抵消量的损失。公司主品牌销量下降4.84%,其他品牌更是大跌7.20%,产品结构优化未能挽救整体下行趋势。
更为关键的是,青岛啤酒在山东大本营市场的营收占比高达近七成,而该区域正遭遇华润、燕京等竞争对手的强势蚕食。2024年公司在东南、港澳及海外市场的营收跌幅超过24%,暴露出其区域依赖风险和全国性品牌渗透力不足的问题。
盯上黄酒:战略协同还是“饮鸩止渴”?
在啤酒销量下滑、高端战略遇阻之际,青啤出手并购即墨黄酒,无疑是在“赌”一条新增长曲线。
从表面看,此举具备一定逻辑:黄酒与啤酒同属低度发酵酒,消费季节错峰互补,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滑营收波动;即墨黄酒拥有“中华老字号”背书,在山东市场市占率达九成;产品属性贴近“养生+古法酿造”的消费趋势,有利于切入“健康饮酒”赛道。
首先是财务结构恶劣。2024年,即墨黄酒营收仅为1.66亿元,净利润3047万元,但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0%,远高于会稽山(18%)和古越龙山(14.3%)等同行,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堪忧。此次收购估值高达6.65亿元,市盈率超过20倍,财务风险不容小觑。
其次,黄酒行业本身盘子极小。2023年全国黄酒产量仅33.7万千升,销售额126.89亿元,不及啤酒的1/14。黄酒地域性强、认知壁垒高,青啤若想推动即墨黄酒实现全国化布局,不仅需巨额市场教育投入,更需跨品类整合能力,这对其传统啤酒基因提出巨大挑战。
再次,啤酒与黄酒的消费群体、场景和品牌逻辑存在根本差异。建银国际指出,两者销售通路不同,协同效应存疑,短期内对青啤业绩拉动有限,甚至可能形成资源错配和管理负担。
背后大棋局:饮料整合与“平台化”野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并非孤立操作,而是青岛啤酒更大资产重组棋局的一环。
早前青岛饮料集团无偿划转至青啤集团,旗下拥有崂山矿泉水、苏打水、葡萄酒等多元资产。若未来青啤将华东葡萄酒运作为上市平台,再加上此次收购即墨黄酒,有望形成“啤酒+黄酒+葡萄酒”矩阵,加之饮用水协同,打造“酒水双轮驱动”的快消平台。
从“地方国企”到“酒饮综合体”,青啤的想象空间确实被拉大了。但其平台化梦想能否落地,仍取决于三点:一是非啤业务能否实现真正协同,而非仅停留在并表拉升利润的财技层面;二是核心啤酒主业能否止住下滑态势,为多元化提供现金流支撑;三是如何在年轻化、场景化消费趋势下,打造跨品类品牌文化,激发用户黏性。
在“存量时代”中求变,但不能忽视“质变”基础
青岛啤酒此次并购即墨黄酒,既是“量缩价升”趋势下主动突围的探索,也是地方国资平台重构产业版图的关键一环。无论是推动高端化转型、多品类布局,还是响应城市打造消费中心的战略使命,青啤都在行动。
但企业变革不能仅靠资本腾挪,更需要战略定力与执行力。对于一个市值超千亿的酒企而言,小体量、低毛利、高负债的即墨黄酒究竟是战略锚点,还是财务黑洞?青岛啤酒必须在未来几个季度给出答案。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上一篇:发现好公司|导电剂隐形冠军浮出水面,天奈科技市占率突破50%,新产品爆发在即,仍需警惕盈利下滑风险 发现好公司|导电剂隐形冠军浮出水面,天奈科技市占率突破50%,新产品爆发在即,仍需警惕盈利下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