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指数投资是一种普适性较强的投资方法,也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上的便利,但是并非没有缺陷。对于专业水平更高的投资者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最优的投资方法。
本刊特约 陈嘉禾/文
沃伦·巴菲特曾经多次大力推崇指数投资,并且说“只要投资于一个费用低廉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就能战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事实也正是如此,低费率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在长期战胜了大多数美国投资者。
不过,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把巴菲特的话刻板照搬,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投资方法。实际上,巴菲特从来没有说过“指数投资是最好的投资方法”。而他自己在投资时,也并没有把指数投资作为主要的投资手段。
在中国资本市场,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指数投资是存在一些弊端的,这使得指数投资很难成为投资的最优解。当然,这些弊端瑕不掩瑜,不会掩盖指数投资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指数投资存在的四个主要弊端。
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带来更多机会
首先,相对成熟市场而言,中国市场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中,错误定价更加容易出现。
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来自许多方面,至少包括了以下一些因素:个人投资者占比更大,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往往较弱;本土机构投资者相对来说更年轻,对短期业绩的追求高于长期业绩;本土价值投资机构的资金量占比太少,不足以纠正市场错误定价;外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不高(很多投资者坐在伦敦试图思考北京的事情),容易错误理解中国市场的变动。
因此,在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就可以找到更多错误定价的机会。在这些机会面前,专业投资者可以找到大量高卖低买、贵卖便宜买的机会,用准确的交易增加投资组合的价值。
正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但是,当面对这些机会时,“大而全”“雨露均沾”的指数投资,无法以更重的仓位和更准确地交易,抓住这些更好的机会,指数投资的被动性导致其会对市场波动产生的价值差异视而不见。因此,在不成熟市场,指数投资就变成了一个次优解。
股票指数本身的缺陷难以避免
对于绝大多数股票指数来说,它们本身存在一些设计制度带来的缺陷。当我们进行指数投资时,这些缺陷难以避免。
简单来说,绝大多数股票指数都以市值作为权重,据此决定其成分股的占比多少。
这种设计思路背后的逻辑,就是相信“市场永远是对的”。也就是说,当市场越看好一只股票、市值越高时,这只股票就越可能被加入股票指数、越可能在股票指数中占一个更大的权重。
问题是,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市场并不永远是对的。而且,在一些时候,市场甚至错得离谱。
因此,当市场犯错、把一个股票的市值推得过高时,这个股票就很容易被纳入股票指数,并且在股票指数中权重占比更高。
反之,当一个股票的基本面仍然稳健,但是被市场短期抛弃时,它更可能被踢出股票指数,或者至少在股票指数中权重变小。
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对于以市值为主要权重测算因子的股票指数来说,它们在择时方面做得其实并不好。
虽然它们不进行仓位的择时,但是从个股的层面来说,它往往会在高位买进、低位卖出。而且不幸的是,这类股票指数占到了股票指数中的大多数。
幸运的是,有一些指数会采取相对好一些的权重测算方法,比如红利指数的反市值法(市值越高股息率就越低、股息率越低占比反而越小)、一些基本面指数的基本面加权法,等等。
不过,这些指数虽然避免了市值加权法带来的高买低卖问题,它们自己也并非完美。
比如,在2021年前后的港股市场,不少红利指数就加入了大量地产股票。这些股票的利润和股息数据在当时堪称完美,但是它们的发展前景不明,而机械决定权重的股票指数无法对此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仍然面临不少成本
许多投资者以为,指数投资是费用非常低廉的投资。其实,这种低廉只是相对其他委托投资而言,包括收费更贵的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收取平均20%左右业绩提成的私募基金等。
相对于直接投资股票而言,进行指数投资的投资者仍然会付出一些更高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费用和托管费用:在指数投资的各项成本中,费用成本是最显而易见的。不过,随着中国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在不少指数基金,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指数基金上,综合费用成本已经降到每年0.2%,甚至更低。
现金仓位导致的较低资金利用效率:相对费用成本,这项成本较为隐秘。
当投资者直接购买股票时,可以做到100%满仓。但是对于指数基金来说,除非该基金完全封闭运作、不允许日常申购赎回,否则指数基金往往要保持一定的现金类头寸,以应对每天的申购和赎回(这个数据可以在指数基金的定期报告中找到)。
一般来说,取决于指数基金规模的大小、市场波动情况等因素,这部分现金头寸的占比在1%到5%左右,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指数基金甚至会超过5%。
假设股票类资产的长期回报率为8%、现金的长期回报率为2%,那么当平均现金仓位为3%的时候,每年因为这部分必须保留的现金仓位带来的损失,就达到6%乘以3%、即0.18%。
资金申购赎回时,产生的冲击所导致的跟踪误差:对前面两个可以计算出的成本,这项成本堪称最为隐秘。
当市场大幅波动时,除非是封闭运作的指数基金,否则大部分指数基金都会遭受申购和赎回的冲击,而这会带来回报率的下降。
这种冲击的具体运行机制,来自市场波动的连贯性。简单来说,市场在大涨时容易吸引更多资金申购,而这些资金会摊薄原有资金的收益。反之,市场大跌时也会有资金出逃,这会让没有赎回的指数基金资产蒙受更大的亏损。
在日常市场波动中,这种申购赎回资金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不过,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这些冲击就会产生相对更大的影响。为此,许多基金经理也为此感到十分头疼,而封闭运作的指数基金则没有此类问题。
以上三点,会让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和计算入股息的全收益股票指数,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投资者在进行指数投资时,不免会蒙受这些偏差。
这样的交易风格有时难以稳定盈利
最后,对于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选择指数投资的原因之一,在于指数投资可以做到“快进快出”,可以在不同的市场波动风格中进行交易。
比如,市场最近流行半导体题材,自己选半导体股票太累,那么直接买进半导体指数基金,简单又方便;最近红利题材比较热,又不知道哪些红利股票比较好,那么直接来一打红利指数基金,简单又方便。
而且,由于指数基金规模往往巨大,因此对于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购买或者申购这些基金显得十分省事儿,交易部也容易执行这样的投资指令。
但是,这种追逐市场波动风格的投资方法,其实和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其长期回报率也并不稳定。而为这种投资方法提供了便利的指数投资,也并不能算是一种优秀的投资方法。
可以看到,尽管指数投资以其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上手、能容纳较大规模资金进行交易的特质,成为一种普适性较强的投资方法,也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上的便利,但是指数投资并非没有缺陷。
当然,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在估值不贵,甚至低廉的时候进行指数投资,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不过,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他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做得比指数投资更好。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05月17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