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开了一场可能改变旅游业的大会,这场大会宛如一颗投入旅游业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在大会上,Google 展示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与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将为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先进的搜索算法和虚拟现实技术,游客们能够更精准地获取目的地信息,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旅游地的风貌。虚拟导游的出现,让游客们在出行前就能获得详细的导览服务,不再担心迷路或错过重要景点。这一系列举措,预示着旅游业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Google 有望成为引领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
一
作为一个奔四的80后,你们知道我人生第一个偶像是谁吗?
说来不好意思:哆啦A梦……
坦白讲,小时候看蓝胖子,我最羡慕的道具不是任意门,也不是时光机,而是那一小块翻译魔芋。
吃一口,秒变联合国同声传译,走遍全世界不用查词典、背单词、比手画脚……
那时候我真觉得,这玩意儿太遥远,估计得等上百年,可现在看着Google的新品,我感觉他们真的要做出来了。
就在这周二的Google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这家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发布了一款看起来并不花哨的智能眼镜。
Google眼镜看起来和普通眼镜没啥区别
没有悬浮投影。没有炫酷外形。没有炫技参数。
但功能炸裂:
实时语音翻译,直接映射到镜片;
地图导航,不用低头,箭头就浮在你眼前;
还有视觉识别,能“看懂”你看到的一切。
也就是说,从这一秒起,语言障碍这个曾让全球游客焦虑的头号问题真的要被AI抹平了。
举个例子,你落地西班牙马德里,不会说Hola没关系。你说中文,它实时翻成西语。对方说西语,它自动显示成你看得懂的中文。
点菜、问路、交涉,全靠眼镜就行。
最关键的是,不需要“等翻译”,而是同步进行,就像你在和一个无形的导游并肩同行,替你实时解码这个世界。
这太疯狂了。你只需要戴上眼镜,世界就会自动翻译给你看。
更离谱的是,这副眼镜不仅会翻译,还会“懂你在看什么”。
你走在京都街头,看到一座老建筑,盯上两秒,它会直接和你开聊这是哪座寺庙,建于何时,有什么传说,边上还推荐了最近评分最高的抹茶甜品店。
看到画展不懂画?
扫一眼,它告诉你是谁画的、画风是什么、哪幅最出名,还能顺路给你推荐附近的类似展馆。
它不仅是翻译工具,还是移动讲解器、AR导游、AI地图、旅行策划师。
有些角度,你能看到Google眼镜隐藏的显示屏
我一边看演示一边感叹:这不是眼镜,这特么是外挂吧。
这不是改进旅行体验,而是重写什么叫旅行。
说白了,以后的出境游不需要翻译,不需要导游,不需要做功课,可能就需要一副眼镜。
所以,我看着这场Google炫技大会,忍不住又想到一个问题:未来讯飞、字节、阿里还有杭州六小龙谁能把这副眼镜从Google手里抢回来啊?
二
除了震惊,我认真研究这场大会,发现有个细节太不寻常了。
坦白说,Google以前也讲旅行,但讲得像是顺手带一句。
这次可不同,整整一大块发布会内容都在围绕“出行”展开,尤其新提升的AI能力几乎是为旅行者量身打造的。
为什么会这样?Google不是旅游公司啊,它为什么突然入侵旅游业?
答案,就藏在它自己的焦虑里。
要知道,过去20年全球旅行者出行前的第一站,几乎都是Google搜索。
从搜“日本樱花什么时候开”,到查“巴黎到凡尔赛怎么坐车”,再到对比“巴厘岛酒店哪家好”,Google撑起了旅游搜索的大半壁江山。
但这个流量入口早就松动了,中国以外的全球用户很多人不再上Google查攻略了,而是直接问AI:“推荐一个三天两晚亲子游路线,有吃有玩,别太累。”
AI”啪”一下甩他一张全套行程单。哪怕不是最精准,也够用了。
最可怕的是,它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帮你执行命令。
选酒店、查航班、比价格、订票、改签,AI一个个流程打通之后,有些国外年轻人开始意识到:
“我需要的是旅行助手,但AI成了旅行代理人。”
这就让Google慌了。
它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只是个搜索引擎,要么做Agent(代理人),要么变成别人Agent的中转站。
所以,你看这次Google大会的升级,全部指向一个方向:
让AI成为你的“旅游经纪人”,它帮你识别需求、组合资源、自动执行、跟踪反馈,简直像一个24小时不眠不休、深度了解你偏好的私人旅行管家。
Gmail能帮你自动从邮件里捞出行程信息,整理成日历;
Google Meet能做实时翻译,你和海外酒店客服能直接聊;
Chrome浏览器的Gemini插件能帮你比对好几家酒店评分、价格,甚至帮你写投诉信。
你不需要打开五个App,不用开十个标签页,你只要说一句话,AI就帮你“全套打包”。
这不是辅助,这是接管。
这让我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个可怕的画面:未来用户的旅行入口会从“OTA平台”变成了“AI对话框”。
以前你得打开携程、飞猪、Booking,再在里面慢慢筛吧。
以后你只对AI说:“我想订5天越南机酒自由行,预算一万以内。”
它就帮你把整套方案从OTA、航司、独立小程序、私域资源里捞出来,统一报价,直接成交。
Google Hotels可以根据位置和日期“跟踪酒店价格”
甚至连你要去哪,AI都开始替你决定了。
你不说“我要去东京”,你说“我想找个安静、有美食、不太热的地方待几天”。
然后AI给你整出10个你之前压根都不了解,但可以在它帮助下边玩边了解的目的地。
这时候你意识到:你不再是主导出行决策的人,而是和刷抖音一样,开始成为那个被理解、被推荐、被推动的人,沦为AI算法的一个棋子。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多好啊,帮我省时间,还降焦虑。
但站在平台视角、商家视角、行业视角来看,这简直是一场地震。
因为流量入口变了。用户忠诚度变了。谁能理解出行用户这件事,已经不是人类来做了。
三
总之,这场大会你看得越久,越发现这不是谁抄谁的问题,而是AI旅游代理赛道已经杀疯了。
赢家不再只是平台,而是谁掌握你旅途中每一个指令的执行权。
Google眼镜里的世界
而AI如此强势,坦白说,我已经开始替这些还在靠“人找产品”、躺着挣佣金的传统在线旅游平台捏把汗了。
你还在琢磨怎么优化详情页、卷客服响应速度,结果用户已经不打开你的App了,直接在AI里“把单下了”。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
OpenAI今年年初就发布了Operator,一个专为旅游设计的AI工具,和Tripadvisor、Priceline等平台打通,从刷Reels、看短视频到自动匹配行程、订票、付款,全程不需要切换界面。
你刷短视频的手,还没反应过来心动,AI已经把价格、评价、路线全算好了。
Google这次大会上也提到,未来Gemini的代理模型将深入预订流程,你说想看一场演唱会,它去帮你找票、比价、选座、跳转付款,甚至根据你邮箱里的航班安排自动推荐最合理时间段。
而你只需要点点头。
这一刻你意识到,“我想去哪”这件事,不再只是你说了算,而是你和AI共同决定。
旅行的主权,第一次从人类下放给了算法。
那么,对携程、飞猪、同程们有何影响?
说得现实点,以前旅游平台赚的是选择权的钱:推荐排序、展示位、付费广告、差异化流量导向……
现在AI来了,这些入口、曝光、点击都可能被一行Prompt(提示词)取代。
AI理解你的情绪、预算、习惯,主动去OTA比价,再把最合适的一条行程丢给你。
你不再是游客,你是需求源头,OTA也不再是平台,它们变成了后台供应商。
这意味着什么?
在线旅游业会真正进入“去平台化”的时代。
你不在某家平台上订酒店,是你的AI助理去帮你“整合市场”;
你不再货比三家,是你的AI代理人直接去谈价格、选方案;
你不再根据广告种草,是AI根据你的历史习惯、日程安排、开销偏好直接推荐。
平台之间的战争,变成了AI代理背后的API(应用程序接口)连接战争。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携程投了“携程问道”,Booking接入了ChatGPT,飞猪找了DeepSeek合作。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提前布阵AI接口,下一轮战斗可能连参与资格都没有。
你想象一下,三年后一个用户在对话框说:“我想7月带爸妈和孩子出去玩,预算不高,但不能太热,最好有中文服务。”
然后AI回复你:“我从Booking、飞猪、马蜂窝、小红书、Airbnb抓了16条方案,按照亲子友好度、老人适配度、饮食偏好和航班时间分了4组,你看哪一组合适。”
你觉得你还会自己点进在线旅游App一点点比吗?
不会了。
因为你不再做选择题,而是在AI的辅导下直接填空。
所以我说,Google这一波不是在杀入旅游业,而是在重做旅游业的底层接口协议。
简单说,你可以把今天的OTA比作网页,AI比作App。
而未来,手机上的旅游App还在那,功能还在那,但用户早就不在那了。
所以,携程焦虑,Booking焦虑,Airbnb焦虑。
光焦虑没啥用,全球在线旅游平台看完这场Google开发者大会,或许都应该问自己一句:我们准备好迎接AI时代的挑战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