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张颖之前,先提句隋坡。不知您关注没有。跟MCN闹掰了,这位前希尔顿、洲际酒店行政总厨,起了个新号“特厨隋坡”,粉丝很快破200万,和前东家留下的账号分庭抗礼。新号发了三条视频,探店外,还开了两个系列——国宴和家宴。
国宴。金碧辉煌,吃得讲究,让人开眼,属于资源。说白了是要靠刷脸,刷脸是什么,就是把交过的朋友变现。家宴呢。特厨又一头入市井,瞄准那些挣扎在线上的夫妻档、苍蝇馆,看看可否给建议,甚至把买卖救活。和前者相比,这属于交增量的朋友,尤其是不势利,朝上能交哥们,朝下也处朋友,不拿价值判断交情,做人显厚道。
正是和前东家对垒的关口,好事者无不盯着隋坡,打量他还能拿出什么看家本领。可这两个系列偏偏选得巧妙,有意识地抓住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拉开了一位厨师、一个创作者的人格宽度。大处立牌面,小处见人情。做得怎样不是重点,单就这组织编排的意识,便值得学习。
话说回来,今天正题是张颖。这两天,经纬公号上宣布,要重启创业者公益项目“经纬问诊”。早在2016年,经纬便启动了这个系列,每年都挺浩大。不过后来,疫情来了,创业进入低谷期,退出机制不明确扰乱了大家的心气——这是他找的理由,其实也不需要过多解释,每个市场部都懂。总之,世情如此,一呼百应的投后服务也像断线风筝,没影了。
都知道经纬会办活动,这构成其投后能力的重要部分。最有名,莫过于亿万,此外有各种创接会、创享会,乃至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大会。但这个问诊活动的性质、面向的人群还有点不一样。比如能进亿万的,都不是初级创业者,员工人数、公司收入、有无推荐人背书,标准一条一条在那摆着呢。
经纬问诊看起来更普惠。如文章里所言,“本次活动真诚邀请非经纬生态的所有创业者、CEO来参加活动,向我们提问”,而且更欢迎的人群是,“一些夫妻早餐店,只有一个简单的店面,勤勤恳恳的经营,遇到了一些你无法解答的和生意相关的问题”。
这个受众挺反常识。很多机构办活动,都是产品思维,用户定位先行,目的在于网罗各赛道塔尖的精英,经纬这个问诊活动,则是对普通人释放善意。更通俗一点说,不是为了赚钱,顶多赚个路人缘。
call back一下,评论隋坡的话放在这里也贴切。张颖链接普通创业者,深入到他们的业务细节,为其答疑解惑,这是“小”。徐传陞最近的演讲发言《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张颖也不厌其烦地强调投在中国的问题,谈立场、谈站位,那是“大”。大势能谈,小事能干,从业务来说,这叫品牌形象。从做人来说,这叫价值观。
谁规定了朋友非得向上交?观念。
具体什么观念?各位问问镜子就知道。过去二十年,我们默认只有向前向上的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的。工资要提,股票要涨,房价要升,阶层要爬,连交朋友都得往上够,就跟谁在天上据此给你打分似的。
观念点到为止,大势也先不谈,且看看小学问,张颖怎么交朋友。
首先,没有硬性的业务规模限制,不代表活动就没有筛选人的标准,只不过标准变成了软性的——问出一个好问题。怎么判断是不是好问题,张颖给出了一些“坏问题”和“好问题”的示例。
坏问题基本上都是大而无当的,问出这种问题的也更像是会随波逐流的人。比如,怎么做出一家独角兽公司?XX领域还有什么机会?现在还有创业风口吗?创业追什么风口才能拿到融资?
好问题通常则设置了具体的情境,是扎扎实实在做事的人才会产生的那类困惑。比如,如果我账上资金不足6个月要怎么办?公司应该从哪些方面压缩成本?如何把控融资节奏?公司总是留不住人才,我的期权设置是不是有问题?只剩一分钱,如何做品牌?
要么说经纬这家机构在市场和品牌方面的感知能力强,这个标准跟我们做内容、做选题的思路也是类似的。只有当你讨论的切口越小越具体,观察和表述才会更准确,不然对方也只能给出一些浮在面上、不夹杂任何有效判断的漂亮话。另外,这种短时间的交流要发挥最大的价值,用闲谈的方式效率太低,问题最好具体、明确,追求的就是有的放矢。
其次,虽然名为“问诊”,但不要拿投资人当华佗,真能用几句话就让谁起死回生。办这么一个活动,目的不只是开药方,给出方法论的指引,同样重要的是,当置身于几千人的场子,看到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你有什么感知。
以前我也总思考这个问题,包括投中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年的投资大会?为什么很多人需要彼此坐在一起?后来我知道了,要做生意就要聚气,聚气得有场子,有场域才有人气。理解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不是看文字、访谈、BP、计划和研报就能行的。按认识论讲,在理性思考之前,感性认识才是第一步。
我想到最近有过交流的两个投资人。其中一位,圈里红人,我在不同场合都听人夸过他,也管理着令人眼红的大型基金。然而当面聊天,我才知道他也会为和某些不讲效率的人合作的细碎烦恼——车到楼下了,你告诉我改时间?
只有此时你看到一个人的抱负、心气、理念和烦恼,你才会更准确的理解他履行的社会角色。
另一位是今年入选投中nova的心资本合伙人吴炳见。几年前,他看到身边一些人在买比特币,没有跟风。现在回想起来,他反思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先开个钱包买一个币,感受一下。“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是由几个超级产品开启的,我们怀着好奇心,买一个,用一用,看看能不能和这个时代共振。”
币我不懂,但我很喜欢“共振”这个词,AI也许能取代很多工作,但AI能有自己的体验并和其他AI产生共鸣吗?越是基于推理逻辑的部分越容易被机器取代,此时,基于这具并不完美的肉身所能体验到的东西,人与人或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反而成了人的差异所在。我们比以往更需要的,是真听真看真感觉,而任何一次会面,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时空。而像张颖这样能坐在对面承载新老朋友的烦恼,愿意给夫妻早餐店搭把手的共情能力,才是我们稀缺的。
记得去年年底,我的老板杨晓磊到处跑,两个月调研了几十家GP,回来很不愉快,调整了很久,可想而知现在市场情绪有多坏,一个人接收这么多负面信息有多累。在经纬这里,即便抛开价值观念不谈,问诊作为业务,要给这么多创业者找出口,给大家情绪兜底,也肯定是辛苦活儿。还是祝张颖老师一切顺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