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称,“汽车界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是还没爆雷”。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吃瓜群众开始猜测魏总影射的是谁。
魏建军表示,这些企业通过亏本卖车、疯狂融资、股价炒作等方式维持运营,最终可能会像恒大一样资不抵债而崩盘。
由于魏总并没有指名道姓,星空君也不好直接扣帽子,从表述来看,只有个别造车新势力沾点边。但它们的规模远远达不到恒大的体量,所以这个言论有些莫名其妙。
恒大的巅峰时期营收额超过5000亿元,能够达到这个体量的新能源车企只有一家,那就是2024年营收突破7700亿元的比亚迪。
不过,比亚迪又不符合疯狂融资、股价炒作的标签,因此魏总的吐槽让人难以理解。
说到比亚迪,星空君有句老话:有事没事不要招惹比亚迪。
比亚迪有两个特点,一是毛利率比较高,大概是国内同行中毛利率最高的;二是比亚迪有比较大的销量压力,船夫哥定的目标比较高。
两个特点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无论是在主观意愿上还是在毛利率储备方面,比亚迪都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5月23日,比亚迪再次推出限时“一口价”或限时补贴的促销活动。此次活动涉及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补贴优惠5.3万元。
对于中低价位的新能源车品牌来说,比亚迪这种不讲武德的做法,无异于降维打击。
别人亏本卖都不如比亚迪便宜,而比亚迪的毛利还很高。你招惹它干嘛?
一、华丽一季报
大家都知道比亚迪的业绩是增长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趋势会放缓。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翻倍增长100.38%,日赚超1亿元。扣非净利润81.72亿元,同比增长117.8%,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iFind
其实,让对手绝望的是这种断崖式的增长曲线。
在营收、净利润增加的同时,毛利率20.07%(环比提升3.06个百分点),净利率达到了5.54%。
有些人拿比亚迪的净利润去和丰田对比,意思是距离世界巨头还差得远。
这样的比较大致和2010年前后比诺基亚和苹果差不多,当然不能否认丰田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并不慢,但试图以此否定比亚迪的成长能力,就是选错了指标。
几乎所有的海外新能源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是不赚钱的(除了特斯拉这种怪物),而比亚迪在这个怪物屋里不仅赚钱,还赚得不少。
它赚不了丰田那么多钱的主要原因是它还没有大规模走出去,2024年海外销量只有41万辆。
等卷王的海外工厂大规模布局、量产,海外市场毛利率更高,丰田就要瑟瑟发抖了。
二、为什么欧洲人不卷
说到了卷王,大家都会问,为什么欧洲人不卷?
举比亚迪同行的例子,大众。
大众全球70万员工,本土30万,中国南北大众7万,长期以来,中国区实现了大众全球超30%的利润,巅峰时期甚至超过50%。
做个超级简化的模型便于理解:40万全球大众员工尤其是7万中国大众员工养着这30万不需要内卷的德国大众员工。
去年以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品牌的崛起,大众的德国本土工厂也开始裁员了。
我们看到的是大众,看不到的呢?
博世、英飞凌、舍弗勒、法雷奥等欧洲老牌汽车供应链企业,纷纷宣布裁员。
发达国家不卷的根本原因,是产业转移。
把低端利润低需要卷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专利来把控高科技技术实现超额利润,从而使本土的员工不卷。
然而,中国一众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把西方躺着输钱的岗位掀翻在地。
在2024年的年报中,比亚迪用工人数接近100万,绝大部分是大专学历,人均税前工资接近1万元,推测中位数6-8000元。
数据来源:iFind
考虑到比亚迪大部分工厂在三四五六十八线小城市,比亚迪可以让员工有一份体面收入,在县城有6-8000的岗位,也就不会去北上广竞争1万元的岗位。
有不少网友反馈比亚迪的加班问题,星空君的观点是任何企业都应该严格遵守劳动法。在解决就业方面,比亚迪有功,在员工加班方面,比亚迪有过。关于功过,本文不展开。
比亚迪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涉及的人口数千万计。中国的博世,中国的英飞凌,中国的舍弗勒,中国的法雷奥正在合肥、芜湖、南宁、郑州、西安等地的郊区茁壮成长。
星空君为什么支持比亚迪?当中国每个县城都有一个比亚迪工厂的时候,中国人也就不那么卷了。
三、全面超越特斯拉
星空君经常遇到很多朋友鼓吹美股,同时贬低A股。
事实上,美股之所以强大,主要原因是没有对标。
美股核心有两大类优质资产,一是七姐妹带领的高科技企业;二是银行、保险、石油公司等日常消费类企业。
像微软、谷歌这种巨头,A股确实没有参照物;像巴菲特投的银行、保险、石油公司行业,在中国又是国企受到严格监管,没有可比性。
然而,特斯拉是有对标的,那就是比亚迪。
特斯拉的市值最高的时候差不多是比亚迪的十倍以上,那么特斯拉比比亚迪强10倍吗?
(目前特斯拉市值1万亿美元左右,比亚迪1万亿人民币左右)
让我们看看2025年的一季度对比。
由此可见,比亚迪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质量,都全面超越特斯拉。
据此,星空君的结论是,要么美股高估了,要么A股低估了,你总要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