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内容呀,没有内容我怎么写描述呢?比如是关于某件商品、某个服务、某个场景等的相关内容呢。
今天的新闻是,特斯拉涨价了。
当降价不再是新闻时,涨价就成了新闻。
一
最近5年平替成风,本土品牌越活越有劲。随即而来就是饱暖思淫欲,大量因平替上位的本土品牌动脑筋升级,越卖越贵。
餐饮类和时尚类是重灾区,很多品牌因此成了梗,最有名的是钟薛高真凉了,还有李宁起起伏伏伏伏伏。与之对应的是瑞幸、蜜雪越活越甜,肯德基麦当劳靠“疯狂星期四”这类大牌补贴维持增长。
时尚类的走势则很特别。有李宁这类乱动脑筋头破血流,却没有因坚持低价而大爆发的国民品牌。
本土时尚业演的是群戏,行业变得分散,主角是大量冒头扎根的独立品牌。一方面它们的设计与品质出众,价格同样越来越贵;另一方面,它们活得都还不错,却也没有成长为国民大牌,还逐渐让消费者感到不满。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不满的声音。
国民品牌并非没有品牌升级成功的例子,波司登就是一个,然而,与它们的价格同比增长的,还有对其高价的争议与非议。结果是,数据显示其库存规模大幅增长,毛利率下滑,天猫旗舰店销量占大头的仍是数百元的低价产品。
更具警示意义的案例是李宁。就在短短两三年前,它们同样品牌升级成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消费者的不满,这种状态下的品牌是非常脆弱的,它恰恰就在那时因争议设计陷入舆论危机,上升势头戛然而止,利润连年下滑。
二
在疯狂内卷之外,本土汽车业近几年的另一个主旋律就是升级,比亚迪、理想、鸿蒙、小米都是品牌升级的参与者。
卷的不可持续性正在显现。供应商的反抗之声隐隐形成合力,乃至引发舆论;市场承载力触摸到上限,持续的降价找规模似乎难以再带动周转效率,边际效应递减。
在这种状况下,升级的必要性显得不合时宜又不可避免。要规模就得卷,保持规模也得卷,卷能创造的利益在收缩,所以又要升级,保证可持续性。
升级的风险一直都在。
其一,本土汽车业的主力是智能新能源,市场对智能新能源的不满一直都有,又伴随近期的重大事件迎来集中爆发,且牵一发动全身,会引来更多不满。
其二,汽车业的舆论敏感性远超时尚业,竞争之激烈更远非时尚业可以想象。
李宁的转忧为喜就在一夕之间,而对波司登仅仅形成隐患的不满,放到汽车业就能直接让(曾经的)理想和小鹏陷入危机。
本土汽车品牌的升级,每一步都是凶险。
三
本土汽车业恰恰又是升级成功最经典的案例。
在智能新能源之前,中国没有一个成功的售价15万元以上的汽车品牌,领克和WEY都只是能活着而已。直到智能新能源时代到来,蔚来、理想、小鹏分别在40万、30万、20万的价位站稳脚跟,比亚迪汉在20万元级别的大火成功让整个品牌逆袭。
直到今天,20万元价位活生生被本土汽车品牌培育成为主流市场,而且,这是一个对大众、丰田关闭的主流市场。
放眼全中国有史以来的消费市场,本土汽车业的升级都璀璨无比,而且这还是自己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的事件。
参考意义大到没边了。
四
20万元的市场一直都有,大众、丰田也不是不动心,它们都尝试过品牌升级。
大众CC、丰田的皇冠和亚洲龙都努力过。它们的思路很常规,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往上堆一些豪华车的标准,比如更大的尺寸、更好的材质、更丰富的配置、更特别的设计(如无边框车窗)等,无一例外成效有限。
最初带来改变的是特斯拉,这篇文章的主角是本土品牌,所以从蔚小理说起。
蔚小理有各自特定瞄准的差异优势,比如蔚来的服务、理想的增程,比如小鹏从一开始就是对辅助驾驶投入最大的,但三者最底层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打造智能新能源。
智能是说,相比曾经的汽车,它们的车就像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飞跃。新能源是说,相比曾经的燃油车,它们的能源形式以及加速体验的不同。
相比传统燃油车,智能新能源车当然仍然是车,但整个体验上的差异显而易见。要造这样一款车,成本结构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同样大相径庭。
消费者能看到、感受到产品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愿意接受超出以往主流车型的价格。因为这个产品不一样了,不能用曾经的标准去衡量,包括成本和价格,要造出这样一款智能新能源车,就需要这些钱,所以也不得不卖这个价。之后的汉、极氪、智己、小米、鸿蒙们也都是这样的道理。
本土汽车业之所以完成了如此震古烁今的升级,是遵循着这样的路径——先在脑子里有完整的构想,根据这个构想去打造产品,再根据产品定价。
它们是为了打造设想中的产品,因此才贵。
五
最初的高级料理也是如此。比如法国人吃鹅肝,因为油脂丰富,为了让鹅肝的口感更加极致,ta们甚至死命给鹅硬塞食物,活活撑死它们也不足惜,以此烹饪最顶级的鹅肝(人类就是这么残忍)。这是先有概念再有菜肴,最后根据菜肴的原料、手艺和烹饪精力去定价。
而那些低劣的高价食物呢,我们拿钟薛高举例:
ta们最初的想法是弄个价格很高的雪糕;
为了让这么贵的雪糕卖得出去,就得让消费者觉得值;
为了让消费者觉得值,就要弄一些更吓唬人的原料;
那么就是弄出一些让你我不明觉厉的来自XX地区的YY……
那种原料或许的确稀有,钟薛高里或许的确或多或少加入了那种原料,但是口感味道是否搭配、是否更美味、是否确有必要……这些问题对ta们而言则是次要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蹩脚高级餐厅也都走的是这套路子,采用XX地区的YY制作……只选用XX最鲜嫩的YY的部分……
那么多冲击高端但无法说服人的产品同样是这套路子,以汽车为例:我有劳斯莱斯的这个材质、我有法拉利的这个技术、我有奔驰的这个配置……
这些蹩脚的失败升级的特征是:它们先设定了一个价格,然后再设定产品,再为了让消费者相信产品值得这个价格,去堆配置。
它们是为了贵而贵。是为了贵,才堆配置,拼凑出产品。
六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商业历史自然更不是。因此绝对有配得上其价格的产品和品牌最终无以为继,也必然有全是鸡贼和算计的产品或品牌大行其道。但大体而言,市场能看得出“为产品而贵”与“为贵而贵”的差别。
就算后者能够蒙混过关,它们也一定伪装得足够真实,为产品适配和最终表现下了相当大的功夫。
在自身因素之外,从市场角度来分析,品牌升级或产业升级又取决于整个市场的价格结构。
网络上不少人探讨过这样的事实。奢侈品卖这么贵,是因为西方世界本身收入与消费都更高,而当那些品牌去到人均收入没有那么高的国家,且已经通过当地生产压缩了成本,却仍然卖西方世界的价格,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恰恰是这种荒谬,给后来者的品牌升级和产业升级留下了空间。
你我可以用千元买一件平价品牌的羊毛大衣,也可以用几万、几十万元买一件奢侈品牌的羊毛大衣。而从千元到几万元之间,就给那些对设计和品质有更高追求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或轻奢品牌、高端品牌留下了机会。
20万元就曾经是本土汽车品牌在大众、丰田与BBA之间找到的市场空间。
如今,豪华品牌核心产品56E的价格都已降到30万范围,空间正在被压缩,但当然也绝不是就没有。毕竟真正重要的事情永远都是产品——要为产品定价格,而不是反过来为了价格定产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鐵西區的李子
上一篇:霞光社三大业务,助力品牌破局出海痛点 霞光社是干嘛的 霞光社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下一篇:国产GPU历史性时刻!摩尔线程、沐曦同日获IPO受理 国产gpu厂商沐曦完成ipo辅导 国产gpu独角兽沐曦上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