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轮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国防部官员对中国的一项出口控制政策表现出了异常的沉默,全球军工产业链对此感知到潜在的紧张局势。这一沉默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对稀土元素钐的出口管制——这种看似冷门的金属,实际上充当了F-35战斗机、宙斯盾驱逐舰等高科技武器的核心组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数据,中国控制着全球87%的钐元素供应。而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公开的F-35生产报告中指出,每架战斗机的制造过程中需耗费约1.2公斤的钐钴永磁体。这种材料在战机的雷达系统和导弹制导设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着“小材料大作用”的效能。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近期实施了钐出口的许可证制度,使得美国军方拥有的军用级钐钴永磁体库存只能支撑6个月的生产需求,这令华盛顿的担忧加剧。
美国政府曾试图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恢复自身的稀土产业链,但现实却非常严酷。在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由于成本问题,从开采到提炼出符合军用标准的钐材料,其费用是中国同类产品的3.2倍。而中国的包头稀土研究院已经攻克了钐铁氮磁体技术,这种新材料的能量密度比传统的钐钴材料提高了40%,从而切断了美国寻求技术替代的可能性。当五角大楼要求本土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时,却发现军工认证体系内的稀土材料供应商中仍有83%来自中国。
这场稀土资源的争夺战,正逐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战场。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4年1至8月,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9%,但出口均价却上升了18%,这一政策十分精准地锁住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供应链。在得克萨斯州,通用动力公司因此不得不推迟“艾布拉姆斯X”坦克的量产,原因正是钐材料的短缺导致炮塔陀螺仪的性能不达标。这种“限量供应”的策略,其实际效果比全面禁运更具威胁。
从稀土矿脉到军工制造车间,钐元素的动态反映出全球产业链权力的重新洗牌。当中国通过技术专利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构建起新的壁垒时,美国的“小院高墙”战略也面临着反弹。这场无声的竞争虽然没有硝烟,但事关未来十年全球军事科技的力量对比。对于这场隐藏的稀土博弈,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转发给更多人,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一场大国竞争的“元素密码”!
上一篇:贵金属疯涨,美联储其实早给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