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正跨越鸿沟
创始人
2025-07-04 08:44:03

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写出“AI 真正跨越鸿沟”的描述呢。比如是关于某一领域中 AI 从表现不佳到卓越突破的过程,还是不同阶段 AI 发展的对比等相关内容呢?


大家好,我是真格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戴雨森。


在真格基金,我们专注投资全球华人创业者的第一笔钱。这几年我主要关注 AI 的天使轮项目,在第一轮主导和深度参与投资 Kimi、Manus、与爱为舞、Genspark、无问芯穹、Youware 等 AI 创业公司。真格基金也天使投资了 HeyGen、Opus Clip、MaxAI 等在全球都有不小影响力的 AI 应用。


24 年行业都在关注大模型公司的军备竞赛,大家都在问:训练大模型烧了这么多钱,应用什么时候落地,商业价值到底在哪?而我们认为新技术的落地需要时间,就像送孩子上学,前期学费是投入,要等他长大才能赚钱。好在和历史上其他创新技术相比,生成式 AI 的应用落地速度非常快,今年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模型能力的飞速进展,不少 AI 应用开始有实打实的收入。


比如我们投的 Genspark,上线 45 天就实现了 3600 万美元的 ARR。这个速度,在传统 SaaS 时代可能得一年以上才能做到。这说明一件事:AI 产品真的越来越有用,用户真的愿意为其付费


我们正在见证 AI 革命进入新纪元。


一、8年投资,8年创业看AI真正跨越鸿沟


我是 86 年生,98 年开始上网,算是个互联网原住民。从中学起就一路见证了互联网 20 多年的波澜壮阔发展。22 岁联合创办聚美,赶上移动互联网大潮;现在做早期投资,又很幸运遇上了生成式 AI 这波技术革命。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每一次技术大变革带来的应用落地,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好的机会窗口。


我在 2017 年转做投资,那时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年轻人单靠创新走到最后的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司机和大公司的补贴、烧钱,比如 O2O 大战、社区团购大战,大量同质化的公司最后是比拼资源和效率。当时大家就在讨论,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周期是不是已经结束了?我们是小红书的天使投资人,也有不少同行觉得它可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后一个大 DAU 产品。


当 2022 年底 ChatGPT 上线的时候,我特别兴奋,用到凌晨四点,我回忆起 1999 年第一次用到 Google 的感觉:一个简单的输入框,用自然语言什么都可以问,问什么都有答案。这是我对终极产品的向往:把极为先进的技术包装在超级简单的界面背后,像魔法一样让普通人具备非常强大的能力。


虽然早期的大模型还不够聪明,也有很多幻觉,但它让我第一次觉得,AI 不再只是在科研界的热议话题,而是真正能用起来的产品。在生成式 AI 浪潮到来之前,虽然AlphaGo已经击败李世石和柯洁,特斯拉也已推出 FSD,但 AI 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比较远。当时谈 AI,还更多是在讲科技研发和未来愿景,跟大众产品还很有距离。


ChatGPT 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让 AI 变得人人可用,也真的好用。我一直很喜欢认知技术创新的框架“跨越鸿沟”,它的主题是创新技术怎么从早期市场进入主流市场。当时直觉就很强:ChatGPT 可能是第一个能真正跨越鸿沟的 AI 产品。现在每个月全球有一亿人在用 ChatGPT,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我们曾经把早期成功创业者分成四类:小天才、老司机、科学家、操盘手。但最近我们想,是不是还得区分“技术变革的早期”和“技术成熟期”,不同时期成功几率大的创业者画像和打法可能都不一样。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成熟期,在下半场,容错率更低,经验和资源更重要,打过仗交过学费的连续创业者胜率或许更高。例如张一鸣、王兴、黄峥,都是第三次才做出大公司。


而现在的 AI,又回到了技术变革的早期。创业者需要对新技术很懂,对技术边际变化带来的机会很敏感,这就给年轻创业者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 AI 也要通过成熟的形态如 App 或网站去落地,因此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前沿技术,又要有很强的产品执行力。我们投资的不少公司创始人如 Manus、Kimi、Genspark、Heygen、Youware 等都符合这个画像。


与此同时,很多产业成熟期的方法论,比如 AB 测试、精细化投放等,在产业早期却未必最有效。举个例子,AB 测试适合找到产品方案的细节差异,但技术早期往往是要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做选择,选对了就是 10 倍起步,选错就全盘皆输。


例如 Transformer 出现之后,BERT 和 GPT 哪个技术路线更好,OpenAI 不是 AB 测试出来的,是靠判断选出来、执行做出来的,甚至在模型规模到达一定规模之前,BERT 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方案。但这种选择的能力,反而是 AI native 创业者面对大厂的机会。


二、花一点小钱看未来,其实很值


做早期投资的难点在于反馈周期太长。投一个项目,5-10 年才知道对不对。有些项目一开始声量很大,最后不一定走得远;反而一些看起来没那么热闹的,拉长时间可能更有价值。像泡泡玛特,几乎中国 VC 都看过,大家后来都说错过了很可惜。


这有点像训练 AI 模型,是不断调整模型权重减少损失函数的过程。对于早期投资这个“模型”的训练和优化的确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现在技术变革越来越快,我们可以参考过去新技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演化路径,在很短时间里走过完整的技术周期,这是好事,不然还没等看到结果,我们就老了。5 年、10 年走完之前 100 年的路,虽然发展路径能借鉴,但心态也得跟上,要学会适应更快、更大的变化。


强化学习中重要的是环境(Environment)和奖励(reward)的设计。那我们在学习 AI 的时候这两者是什么?我认为一大核心是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断体验新的产品。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往往会得到不菲的奖励。例如当年第一批做互联网创业的人,很多是最早买电脑、最早上网的;第一批做移动互联网的人,也常常是最早买 iPhone 的。现在 AI 产品其实已经很便宜,一个月可能只要花 20 美金,也就一顿饭的价格,但能帮助你先看到未来,也先抓住机会。


比如第一个真 · Agent 产品 Devin 刚发布那天,我就充值了 500 美金试用,大为震撼。朋友圈里我写道:“Devin 作为第一个真正能用的真 · Agent 产品,它的出现可能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500 美金可以买两瓶茅台,或者可以开一个 Devin 账号,提前体验未来。”后来 Manus 的产品设计也受到了很多 Devin 的启发。


另一方面,AI 也让执行力变得更平价。以前你有个想法,要找人写代码、做设计,过程很重,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我有个好想法,就差个程序员了。而现在使用 Cursor、Manus、Youware 这些工具,很快就能把想法变成一个 demo,甚至是可以使用的产品。


当执行力不再稀缺,我认为工作的关键反而变成:


  • 你要做什么。这是人的主观主动性,英文叫 Agency。我们和创业者交流,很关注他是不是那个真正行动的人,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办法推进,招人、找钱、做产品,遇到问题也能努力解决往前走。


  • 你选择什么。也就是所谓的 Taste(品味)。AI 可以创造很多选项,但是选择最后还是人来做。Midjourney 一次给你四张图,Vibe Coding 给你多个实现方案,你选哪个?也许有一天 AI 的 taste 会比人更强,但现在,决定还得人来做。Agency(主观能动性)和 Taste(品味),是 AI 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键分野。


愿意花点钱去体验可能代表未来的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选择。


三、给用户创造了价值,就总有办法变现


我常举一个例子去说明指数增长:


假设有一个池塘,其中荷叶每天的面积都会翻倍增长。第一天只有一小片,第二天变成两片,第三天四片……以此类推。如果到第30天,整个池塘被荷叶完全覆盖,但如果第 29 天的早上去看,池塘还有一半没有被覆盖呢。


我认为 AI 现在的发展,正如 William Gibson 所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AI 模型已经在写作、编程、数学、推理等领域超过 99% 的人类,已经有不少人在用 Cursor、Manus、Genspark 等工具给自己的工作 10x 提速,他们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但对于没有体验这些产品的人来说,世界没有什么变化。


技术扩散需要时间,所以才会有从创新者、早期采用者到大众市场的创新扩散曲线。现在,我们已经能直观地看到那道鸿沟的存在。


举个例子,Google 刚出来时是个基于先进技术,非常好用但没盈利模式的产品。那时候华尔街有很多质疑,说它不做广告,还鼓励用户尽快离开网站,这怎么赚钱?但 2002 年,Google 通过 AdWords 和 Adsense 找到了商业模式,现在搜索引擎广告是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的印钞机之一。


这是一个启示。新技术驱动的产品,早期常常是“用户爱用但不知道怎么赚钱”。商业模式的完善需要时间。我相信,只要产品能给用户创造足够大的价值,总会有办法把价值提取转化出来变成收入。不论是订阅、广告还是导流,商业的本质就是你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并从中提取利润。


也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你被要求一辈子不能再用 ChatGPT,你愿意出多少钱?不少人可能会开出很高的价格。这说明它已经变成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


当然,也有人说这些收入是 vibe revenue(氛围营收),用户尝鲜付费一次就走了。确实有这个风险,但我觉得 AI 产品和传统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进化速度非常快。你买的车不会进化、APP 一年下来可能也没什么大更新,但 AI 的能力却在飞速进化。两年前你可能觉得 ChatGPT 没啥用,但现在已经迥然不同了。


去年我们见证了很多模型能力升级的例子。比如 SWE-bench 被用来测试 AI 完成 GitHub 上编程任务的能力。2024 年初 GPT-4 得分还只有 4-5 分,到 24 年底 o1、o3 mini 已经做到 60-70 分,25 年中,领先模型突破 80 分,我们的被投企业 Kimi 刚发布的开源模型都突破了 60 分。巨大的能力升级,会大幅提升用户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用户留存。


所以关于 AI 能不能赚钱这件事,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在行业早期,奢谈终局都没有意义,唯有下场开始执行。就像 2015 年,很少有人能预见今天的字节跳动。那时大家还在讨论今日头条有没有壁垒。现在看似顺理成章,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短视频赛道其实已经死过一轮,Vine、秒拍都没做大。很多事,只有回头看才显得显而易见,人在局中时都只有奋力突围。比起终局,我更关注当下:谁在用,得到了什么价值,以及未来还会在哪些场景继续产生价值。


四、增长的关键不在投放而是有没有“魔法体验”


投放是移动互联网后期的必修课,然而现在很多 AI 应用的成功,投放不是重点,甚至根本不需要投放。关键是能不能让用户有魔法般的体验产生自然传播。当用户突然遇到一个体验好十倍的产品,这时候,口碑和自然增长的力量,远比投放更管用。


DeepSeek 就是个例子,一上线火遍全球,但没花一分钱在营销上。Manus 也一样。过去几年,投放这件事被高度专业化,做增长的人越来越多,但技术范式一变,这些成熟方法不一定还管用。


我很开心 AI 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靠产品力打动用户的时代,需要产品经理用判断做选择,用体验打动人。回头看互联网早期,投放还不是个显学,大家靠的是产品、内容和口碑本身。比如 Facebook,用户加了几个好友就会上头,呈现出非常好的留存,产品设计本身就很有利于病毒传播。当时“情感状态”这个功能,谁变单身了大家都看得到,也是自带话题的设计。


再说留存和新增的选择。做增长的人总说留存重要,但这有个隐含前提:产品够普世。很多小众产品,比如豆瓣、即刻,用户留存都很好,还在用的人绝对是真爱,但是它不增长了。我觉得在技术革命早期,有明确的亮点,快速吸引用户才更重要。


并且在技术还不完善的时候,留存差一点也正常,技术本身还在演进。回头看亚马逊刚起步的时候,能买的东西很少,体验也一般,但重点是产品进化的斜率高不高。


AI 时代,ChatGPT 就是典型。一开始功能没那么强,很多人试完,觉得和 AI 瞎聊几句也没啥用,留存远没有现在好。反倒是 C.ai 这样情感类的 AI 产品当时留存高,因为核心用户粘性强。但你逐渐会发现,这类产品的用户群相对集中,大多数人没感觉。而 ChatGPT 的需求是更加普适的。哪怕一开始留存一般,但产品能力随着模型进步非常快,从 good to have 变成 must to have,走入了真实的高频场景。


所以比起留存,我现在更看重一个 AI 应用是否有吸引用户的亮点:第一,产品有没有在某个场景的吸引力,不靠补贴和投放,用户自己愿意来使用;第二,产品是不是在快速变好,斜率是否够高。这可能就是技术革命早期和成熟期做增长最大的区别。


五、当AI替你工作,你愿意付它多少工资?


我最近在想,AI 可能会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虚拟雇佣。


过去我们对工具付费,通常想的是它的价值加上你的时间成本。但雇一个人不一样,本质上是买他的时间。工具和员工的定价机制是两套逻辑。


现在如果有一个 agent 真能帮你完成工作,那你可能会愿意把原本付给员工的钱,部分转给它。这个时候,它的价值就远超传统订阅模式我们为工具付费的价值。


比如一个工具订阅费 100 美元,很多人觉得贵,是因为你还得亲自操作。但如果它能节省你时间,甚至直接把活干完,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最近也常讲一句话:Attention is not all you need。这是从 Transformer 的论文标题“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来的。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是围绕“注意力”展开的。你刷短视频、看信息流,平台再用这份注意力去变现。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世界上就那么多人,每个人每天就那么多时间,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已经很高的当下,如果你做的应用还需要用户持续的注意力,那本质上都是零和的有限游戏,都得从抖音小红书抢时间。


而如果 AI 能直接帮你做事,解放注意力,想象空间就完全变了。你可以有 10 个、100 个 agent 并行干活,真正的限制变成了:你到底想让它做什么?


只要 AI 真的帮我创造了价值,比如它帮我节省或赚到了 100 块钱,我付他 20 块,可能是个很自然的决定。这已经不再是按月订阅,而是更像“给 AI 发工资”。


这种正向循环不仅可以突破人类的注意力上限,也有机会突破传统订阅的价格上限。现在像 Cursor、一些 AI 工具已经开始按使用量计费,帮你做了多少任务,系统自动算账。


本质上,它们都在朝“虚拟雇佣”的方向走。


六、AI应用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应用或者是“套壳”到底有没有长期价值?这是这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模型越来越强大,会吞噬应用的价值。我却恰恰认为相反:模型越强大,应用就越能够通过专有的上下文和环境来创造增量价值。


首先,从事实看:Cursor、Perplexity 刚出来时,很多人说这些只是套壳,很快会被模型公司干掉。但现在就算 ChatGPT 做了搜索,Perplexity 也还在快速增长;各家模型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代码产品,Cursor 也还是 AI coding 的首选,年化收入到达 5 亿美金,最新一轮估值已经接近 200 亿美金。


所以哪怕和通用模型正面撞上了,只要 AI 产品能解决问题,提供独特价值,也不是世界末日。好产品总有它存在的价值。


第二,应用公司能使用的模型也在越来越强大。如果我是一家应用开发公司,模型公司会不会有比我好十倍的模型?


2023 年初大家确实有担心:OpenAI 有人、有卡、有数据、有钱,如果它一家独大,能训练出 100 分的模型给自己的产品使用,而应用开发者手上只有 10 分的模型,那就没得打。


但现在我们看到,头部模型公司竞争激烈, API 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果应用公司始终能使用接近 SOTA 水平的模型 API,那么加上好的产品设计、用户数据、使用习惯、品牌效应等,就可能做出更好的体验。


最近在思考一个框架, AI 应用的价值积累可以分为三层。


最底层是模型能力,这一层是相对通用和公开的,确实需要大模型公司通过开源模型或者闭源 API 的方式来提供。


中间层是模型权重中并不直接具备的上下文(context),这里又可以细分成三层:首先是公开的上下文(public context),如用于搜索的新闻报道等;其次是组织专有的上下文(organizational context),比如说组织内的文件,流程,数据等;再者是用户私人的上下文(personal context),如用户和 AI 的交互记录,个人信息和偏好等。这里组织专有的上下文和用户私人上下文都是模型可以建构的壁垒。


在上下文之外,还有环境层(environment),这里包括模型可以调用的各种工具如 computer use,MCP,A2A 等协议,以及模型可以改变迭代的 code base 等。


随着 AI 产品越来越完善,更多的价值创造会出现在上下文和环境这两层,这也就是 AI 应用的壁垒。


我认为应用创业者真正该做的,是去思考 6-12 个月以后 SOTA 模型会有哪些能力,再基于这个做准备。正如乔布斯引用一位传奇冰球教练的话:“我永远滑向冰球将要去的地方。”


七、第一次,我们都可以当(AI的)老板了


能够自主完成任务的 Agent 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AI 的)老板。当然,要当一个好老板不容易,也需要很多学习。


学习当个好老板,要多试试未来、多用点新的 AI 产品。就像当年面试产品经理,我们会让 TA 打开手机看看常用 App,来感受 TA 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程度。现在也一样,对 AI 产品的体验学习很重要。无论是 Genspark、Manus 还是 Deep Research,你都可以试试看这些新产品,看看 AI 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你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技术升级往往会带来组织的 scaling law。一方面,新技术可以让更小的团队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新技术也可以让大公司管理更大更多的业务。例如移动互联网革命中,既出现了 Instagram 这样被 10 亿美金收购时只有十来个人的 mini 公司,也出现了美团这样能够使用技术高效管理几百万骑手的超级公司。


AI 革命可能让组织的 scaling law 进一步发展。通过当更多更好 AI 的老板,Sam Altman 预言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而大公司拥有更多的资金和算力,也可能使用更强大的 AI 去管理更大的团队和处理更多元化的业务。


AI 的发展有点像烧开水,在水已热但还没烧开之前,可能只能泡咖啡,但一旦到达 100 度的沸点,将会解锁蒸汽机,带来各行各业巨大的生产力变革。


我们已经看到在推理、研究、编程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模型能力进展,给 AI 应用带来了魔法般的体验,也看到了用户数和收入的爆发式增长。


也许这一次,水真的烧开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格基金,作者:戴雨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直指董事长“管理混乱”,董事长... 本报记者 李凯旋 北京报道“选举这件事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则来的。”7月2日,广东三雄极光照明股份...
秦洪看盘|冲高受阻难改中期扬升... 周五A股市场出现了冲高受阻中有所分化的态势。其中,受益于银行股、券商股等大金融股主线的强劲走高,上证...
识局安排四川某政府实地考察两家... 文/识局招商团队(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7月4日,周五。识局安排四川某政府实地考察两家高科...
数据中心迈向绿色发展新阶段,这...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众安保险与阿里健康达成合作 助... 一句“国家喊你减重”,体重管理年拉开全民甩脂的序幕。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超重与肥胖不只是审美问题,而是...
沪指上攻3500点!银行板块起... 7月4日,A股市场全天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一度涨超1%逼近3500点。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
北京农商银行集中整治违规吃喝,... 据北京农商银行消息,该行日前召开召开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围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的7项...
融禾集团与零售圈达成战略合作 ... 2025年7月2日,北京融禾集团总部,赋能零售、物流、餐饮业的全场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专家——“融禾集...
被网暴也要挤破头出道!星二代搞... 2025年堪称“星二代出道元年”,目前已有超10个星二代宣布出道,并迅速抢占热搜,娱乐圈上演现实版“...
思路迪医药夏芳:资本寒冬已过,... 5月以来,中国创新药行业重磅消息不断,A股创新药板块从5月中旬起明显上涨,6月中旬后虽出现回落但较5...
V观财报|惠而浦上半年净利预增...   中新经纬7月4日电 7月4日盘后,惠而浦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据公告,惠而浦预计...
港股IPO强势回归!7倍增速背... 2025年港股IPO市场正在上演"王者归来"的戏码。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集资额同比暴增7倍至1400...
商务部:自7月5日起,对原产于... 7月4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34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裁定原产...
套利策略能否把握基金市场中的“... 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中,长期持有的投资方式“老生常谈”。随着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价值投资的理念正日益深入...
603863,控制权变更终止!... 筹划一周后,松炀资源宣布终止控制权变更事项。 此前,松炀资源于6月26日公告称,公司实控人王壮鹏正...
向 5 岁小朋友解释清楚比特币 如果你还是搞不清楚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我...
株冶集团: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7月4日,株冶集团发布公称,经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
A股拉升又跳水原因找到了!干拉... 周二我跟大家说过,上证指数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冲关3500,我相信年内能冲破3500乃至于挑战前高,...
V观财报|海通发展上半年净利预...   中新经纬7月4日电 福建海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通发展”)7月4日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
恒生指数收跌0.64%,恒生科... 7月4日,恒生指数收跌0.64%,阿里健康跌近7%领跌蓝筹。恒生科技指数跌0.33%,小鹏汽车跌近7...
房价倒数第一城,迎来机场了! ... 作者:余飞01房价最低之城,迎来机场这个城市,是鹤岗。 很多人认识鹤岗,是从几年前网络上对于鹤岗两三...
中报行情启幕!九方智投股票学习... 随着上半年交易收官,市场表现已成定局,万得全A创出近5年最佳上半年涨幅。市场赚钱效应也吸引大量新股民...
投资人最关键的两件事 投资人考... 7月4日,牛市的好处,就是容易赚钱,当然牛市不是一定赚钱,牛市只是赚钱概率高,在熊市,你的投资水平要...
长龄液压控制权“变又不变”:半...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7月3日晚间,长龄液压(605389.SH)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
美国孩子哭着要“中国制造”:中... 我相信,在大部分人眼里,玩具好像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真是这样吗? 今年,美国发动的关...
多家银行公告!清理! 进入2025年下半年,商业银行个人账户清理工作仍在持续。 7月1日,广东顺德农商银行、中原银行等发布...
实探罗马仕深圳总部:员工照常办... 7月3日晚,据媒体报道称,罗马仕内部已经陆续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此后“罗马仕倒掉”话题登上热搜。当...
重磅 | 基金公司主动权益中长... 上半年结束,又到了总结基金公司主动权益投资业绩的时刻。 投资是一场持久赛,最近10年市场牛熊交替中,...
国泰海通:看好保健品功效化大时... 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与美妆类似,保健品高毛利率、高营销费用率,功效化阶段更早、龙头烈度更低,当下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