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内容我没法进行准确的描述呢。比如是关于某一经济现象、某类市场情况、某行业的举措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明确了这些,我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 200 字描述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题图来自:AI生成
无论是叫Big Beautiful,还是叫High Quality,实际上,都需要大规模财政支出作为后盾。无补贴,不生产;无补贴,不消费。人类世界反了几十年的补贴,最后反了个寂寞。
在西方,原则上,以货币为纲,补贴需求,旺盛的需求牵引供给。但需求旺盛并不直接带来本土生产能力的改善,于是,在原则之外,还要补贴供给。
在东方,原则上,以生产为纲,补贴供给,旺盛的供给对应全球的需求。但外需受限导致供给过剩,需要逐渐依赖内需,于是,在原则之外,还要补贴需求。
原则上补贴需求的西方,长期而言,本土生产能力难以改善,因为技术的积累与进步需要人才的梯队接力。但只要美元还是世界储备货币,有什么必要去吃苦呢?
原则上补贴供给的东方,长期而言,本土需求难以实质改善,因为财政支出总是有限的,补了这头,就不够补那头。但如果目标是征服全球所有市场,怎么能不吃苦呢?
于是:
东方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进步越来越快,但受限于需求对应的消费能力,高科技无法再对应高价格。“打到白菜价”不再是“低端”的专利,“高端”也大概率是白菜价。限产可以将极端内卷的低价稍微往上提一些,支付时间的改善可以让链上中小企业喘一口气,但市场售价仍然只能取决于真实的消费能力。
“打到白菜价”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全球价格体系,背后是就业。如果按“自由市场竞争”理念,技术落后、价格又高,就应该被淘汰。但先发国家哪个愿意被淘汰呢?于是,“自由市场竞争”时代快速落幕,“保护主义”快速复兴。
但全球化之后,技术扩散并不受保护主义阻隔。尤其是,在“升与落、落与升”交错的时期,西方的购买力仍然强于东方,“低价高科技”的冲击是早晚会到来的。
纸面上看似好的方案,是西方更多补贴供给,东方更多补贴需求,经济学家言尽于此。但实际上,则取决于各方体制、文化、心理对“人力成本”的承受力。产品力的优劣,更是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创新与生产,最终取决于市场的满意度。这些都不是补贴能够决定的。
仍然在这条路上。
更重要的是,AI对传统就业岗位的“摧毁”势如破竹。美国本土的码农职位已在经受现实的剧烈冲击,其他行业也将逐个接受挑战。
“低价高科技,贫穷好日子”,是对传统的现实写照。
新生物种就孕育在这个时代。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