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深远的变化。
比如说过去5年,最大的改变是新旧动能转换和人口变化。
这是对未来5年,甚至是将来产生巨大影响的变量因素。
从2021年开始,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动能增长开始急速放缓,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虽然新能源汽车等之类的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但要想平替房地产撤退所留下的空白,则路还很长。
2022年开始,人口总量开始自1961年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此后,2023年和2024年数字越拉越大。
所以,新旧动能转换所带来的经济龙头空白,以及人口变量,叠加全球经济巨震,三种力量和一,所带来了一个共识是:
经济的未来,必须靠国内。
靠国内,就是靠消费。
这就是眼下从思想层面,所达到的最大共识。
这个共识所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是政策思维的巨大变化。
比如说,改革开放40多年,政策的核心一直是放在供给端。每一次的五年计划,政策的重点都是投资、扩大生产、大基建等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这是短缺经济的典型特征。
但是,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到过剩经济时代,经济的矛盾点已经转变为了需求不足。
所以,需求能不能成长为经济龙头,决定这我们是不是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跨入中期发达国家门槛的重要一环。
向左走,说拉美;向右走,是西方。
有一点被大家忽略的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计划,都是为了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一切计划和政策,都是奔着这个目标而去的。
所以,此后十年,就是我们迎来巨大变革的十年。
但消费崛起,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从冰山理论来说,9/10在水面之下。
那么,当消费真的已经成为龙头,那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很难涉及的深水区,不仅有重大突破,甚至已经有显著的成果。
比如说,分配制度改革;比如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比如说,城乡二元制改革。
当消费真的成长为龙头,则说明这些改革都已经成果显著。
因为这些,正是消费崛起的基础制度条件。
拉美这些改革没有完成。所以,就滑落了。
所以,这就是下一个五年,我们所能看到的巨大改变。这是第一点。
再看第二点,就是促进消费的路径是什么?
或者说,下一步的消费拉动,重点会放在哪里?
大体说来,消费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国内的商品消费其实一直都很高,和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差距。
真正的差距,全部在服务消费。
什么是服务消费?
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
基本就是和民生有关的社会服务。
那么为什么服务类消费差了很远?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供给不足,民生类的需要准入制,以及价格管控,导致资本热度不高。
第二是城乡二元制,人口集中在农村,服务消费本身就不足。
所以,未来10年,服务类消费和民生类投资,毋庸置疑将是投资的重点。
6月9号,《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其中指出的发力方向是:
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
这四点,解决的是制约服务消费不振的核心要素:
1、供给跟不上
2、价格过高
3、质量不佳
因为这因素的存在,一直以来,城市资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公平和不平均。
比如说上学的户口制和学区房,都是按条件排序。
比如说,三甲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里,但新农合和城市医保的报销比例却有着巨大差距。
下一步的政策重点是,3亿农民变成新市民。
这3亿新市民,就是服务消费的主力军。而政策也将围绕着这3亿主力军展开。
总结一下,上面的服务消费和民生政策,可以被统称为,给中低收入人群减负。
还有一面是增收。
国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还很低。数据是,一个美国工人的收入可以养活4.5个人;而国内一个工人则只能养活1.1个人。
还有就是托住资产价格,让居民财产性财富恢复增长,救楼市救股市,都是这个逻辑。
归根结底,未来5年,政策的底层逻辑是:
经济增长龙头是国内消费,这是核心主干。
方法是增收减负,这是操作逻辑。
具体执行是:
1、工资收入增长+财富资产增长;或者说现金流增长+资产增值。
2、降低一切成本,维持长期的低息环境,降低居民负债负担。
现有和将来的所有政策都离不开这个核心主干。比如说《民营企业法》强力推出、大学生就业被最高级别的重视,文科大裁撤、全力救股市、将房地产回稳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等等等,都脱离不开这个总纲。
这也是未来几年的主要政策逻辑。也是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的东西。
如果你不太懂这些也没事,最近我做了一个【财富思维私密群】,实时分享对政策、对资产,对全球格局变动的思考,你进群多关注一下群分享就可以了。
眼下已经有5000群友了。如果你想加入,扫码添加就好。顺便说一句,晚上会有一场私密群直播,聊一些不太能写的。
好了,有缘群里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