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有几大资源调配工程,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现在我们又在建设一个全新的大工程,“东数西算”工程。正是这个计划让美国媒体惊呼,中国正在建设一道电力能源长城。
我国新扩建出的最大火电厂,浙江北仑电厂的新机组经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今天顺利投产,截至7月5日,该厂已连续18天每天发电近一亿度。
中国为什么要大规模补电,我们真的缺电吗,不是有很多人说中国电力早就过剩了吗?电力是否过剩,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比如美国人就坚持认为自己缺电。
早在两年之前,马斯克就判定美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美国电网变压器老化,70%超期服役,一旦用电需求猛增,美国将出现电力短缺。
美国电力监管机构发布报告警告,未来十年,美国约有一半地区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风险,可能导致停电。
那用电量为什么会突然猛增呢?因为人工智能。所谓的AI,大数据大模型,归根结底就是比算力,算力的基础就是更多的芯片和超级计算机。
而超级计算机对电力的消耗,比种植大麻还要多。计算机不仅功率大,消耗电力大,还怕灰尘,怕热,需要建造一个不停吹冷气的仓库,24小时不停的保护这些计算机。
一个AI模型,光是日常陪聊,一天就要吞掉超过五十万度电。美国AI的下一步,瓶颈不是人才,不是钱,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电不够了。
硅谷的逻辑简单粗暴:既然缺,那就抢。他们不再把自己当成电力的普通客户,而是把电厂看作了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塞。
Meta,就是那个搞元宇宙的公司,第一个没绷住,直接冲过去,包下了一整座核电站未来二十年的全部发电量。
微软和亚马逊一看,也急了,赶紧拿着支票本去排队,洽谈类似的“锁电”协议。这股近乎恐慌的囤积,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
这股压力甚至一路传导到了白宫,逼得美国政府不得不盘算着,要不要启动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核电建设计划。
2023年,美国与21个国家在迪拜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发布《三倍核能宣言》,承诺到2050年将全球核电容量增加两倍。
今年的5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核电的行政命令,设定了到2050年将美国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的目标,希望到2050年将核电增加四倍。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电力系统深深的无奈。整个国家的电网,还有那九十多座老旧的核反应堆,在AI、数据中心这些电老虎的联合冲击下,已经吱吱作响,快要被推到极限了。
国家的基础设施升级太慢,等不及了,企业只能自己掏钱,用资本的蛮力,为自己的未来强行买一份“电力保险”。
如果说美国的解法,是企业层面简单粗暴的“市场抢购”,那中国的方案,更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重构”。
2021年,中国提出了“东数西算”工程,就是在西部地区建设发电厂,供应东部地区科技,还有人工智能算力的发展。
去年一年,中国国发电量突破了10万亿千瓦时,但是能发电只是第一步,把电用最经济的方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技术。
我们要以极低的损耗,把西部戈壁滩上的风和阳光,变成稳定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里之外的东部城市群。
国家决定在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它不再让“用电大户”追着“电”跑,而是直接引导那些耗电的巨兽——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从电价高、地皮贵的东部,整体搬迁到电力能源丰富、气候还冷得能省空调钱的西部去。
在所有需要大数据计算的行业中,汽车的自动驾驶、还有证券交易不能离开太远,所以被安排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就近计算。
而其他的计算业务,比如模型的训练和研发,则可以把超级计算机安放在西部地区,通过网络远程使用即可。
内蒙古更是拿出实打实的优惠,向那些搬迁过来的智算中心承诺,给全国最低的电价,还保证它们用的电,至少80%是绿电。
国家也会给企业发放算力卡,让他们购买算力流量,以后买算力就像是手机上网一样,缴费即可。
各个地区和龙头企业,也都在想办法解决算力的电力供应问题。三峡集团干脆利用大坝充沛的水电,建了国内第一个“零碳”数据中心,。
而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靠着一种叫“液冷”的技术,把服务器整个泡在特殊的液体里散热,省去了巨额的空调电费。
这场由AI点燃的能源竞赛,也像一面无情的照妖镜,把全球基础设施的水平照得一清二楚。中国有东数西算,其他国家就没那么好过了。
欧洲和日本,在这场竞赛里,至今都很难真正坐上桌。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电力实在有限,捉襟见肘。
前些年,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那场波及五千万人的历史性大停电,光是查清楚事故原因,就花了快两个月。
这种能源架构的脆弱,怎么敢拥抱AI这种吞电巨兽?即便是中国,这张看似无懈可击的能源大网,也并非真的能高枕无忧。
四川作为水力发电第一大省,在2022年也因为严重的干旱出现了用电紧张,直接导致很多龙头企业的工厂短期停产。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气候变化越来越剧烈的今天,任何单一的能源结构,都藏着巨大的风险。
东边缺水,西边补。南边缺煤,北边调。而电力的供应,是全国四面八方要相互支援的辅助,因此中国不是不缺电,而是我们的帮手多。
如今,决定下一代科技产业竞争上限的,可能不再是那些我们能看得见的芯片,而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稳定流淌的电流。
与其说这已经是一场危机,不如说,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博弈。
最终的赢家,或许不只是那个拥有最多能源的国家,而是那个能以最高效、最稳定、也最具远见的方式,将能源转化为算力的挑战者。
美媒:中国正在建造一座“能源长城”
环球网
2024-11-20
中国水电第一大省,为何缺电了?
澎湃新闻政务:城市进化论 2022-08-21
上一篇:低证券化率的央企股票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