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为王”的理念,依旧是永不过时的真理。许多人可能会因为眼下石油、煤炭、天然气、稀土等资源看似充足,而错误地认为未来会一直如此,然而这种看法过于理想化。事实上,资源是有限的,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如果现在不做好足够的预防措施,未来资源供应中断时,可能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最近,《金融时报》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文章提到,中国自去年12月起购买了多达10万吨的镍,并将其以国家储备的形式存储在国内的仓库中。该报分析认为,考虑到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中国正加紧储备这些战略资源,以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
这一分析确实有其合理性。毕竟,中国本土的镍资源并不丰富,而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对镍的需求巨大。因此,中国要保证这些关键领域的原材料供应,就不得不为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做足充分准备。不过,《金融时报》似乎忽略了一点:在中国大举储备镍的同时,美国和欧洲也没有闲着。它们正竭尽全力采购中国的稀土资源,企图确保自己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欧盟工业事务专员斯特凡·塞乔纳在上月底公开表示,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勒索”,并避免稀土供应链的中断,欧盟应当联合起来建立稀土储备体系。他提议,欧盟应尽快启动招投标程序,引入资本参与,除了大量囤积稀土,还要加大对替代原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如此一来,欧盟可以通过同样的手段与中国展开博弈。
然而,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政策从未像欧盟所言的那样具有“武器化”性质。事实上,中国仅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了稀土出口政策。例如,在向其他国家出口稀土资源时,中国要求进口商提供有关稀土的使用范围、客户信息以及生产流程等详细信息,以此回应欧洲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电池技术配方的要求。
很可惜,与欧洲的一些国家沟通,往往有如对牛弹琴。正如法国一些保守派专家所言,欧洲依然自视为全球的中心和财富的集聚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然渴望与欧洲展开经贸合作,就应主动交出先进的电动汽车技术,甚至让欧洲来决定是否给予中国市场化的地位。然而,结果是,中国并未在短期内获得预期的经济回报,反而面临了技术上的过度要求。对于这一点,欧洲某些国家显然打算通过高额关税来迫使中国让步,而中国也果断做出回应。为了回击欧洲的反华政策,中国决定对来自欧盟的白兰地等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至于欧盟提出的稀土储备计划,中国显然不打算妥协。
首先,稀土资源一直是中国用于平衡与美欧日等国家力量的重要筹码。若中国彻底中断稀土供应,西方的军工体系和先进的电子工业必将遭受重创;其次,随着中国对资源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政府已经明确拒绝让稀土资源以过低的价格流出国门;第三,稀土的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任何与中央政策相对立的举动,都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最后,西方如果储备了足够的稀土资源,不排除会加速与中国的全面对抗,特别是在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上,可能会继续向中国施压,扰乱中国的战略部署。
历史上,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程早已证明:西方不允许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崛起。每当有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试图撕开中国的国门,让中国重蹈覆辙。为了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中国必须高度警觉,考虑战略资源的自给自足。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应该确保在中西摊牌之前,储备足够的镍、钴、铜等关键资源。
毕竟,资源从来都不怕多。区区10万吨的镍储备,恐怕根本无法满足长期需求。相信未来,随着中美博弈的不断升级,中国还会根据局势变化,进一步进口更多战略资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积蓄力量。至于那些期望中国低价提供稀土的西方国家,恐怕早该打消这个念头了。中国不会允许稀土成为对手对中国发射的子弹。